第 213 章 配套

推荐阅读: 二号首长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四大美人他与它陆鸣至尊神殿人鱼陷落巫师学院后湮宫松田警官想要自救二手皇后揣了霸总的崽[娱乐圈]万相之王将夜斗罗大陆5重生唐三仙者我只想安静地打游戏情动天下万道龙皇快穿之横行霸道我喜欢你的信息素

第213章

《人民报纸》用了整整一个版面,对实验农场进行了详细报道。

报道内容从实验农场的机械化生产到生产队配置,从农场劳作分工到薪酬分配制度,从职工全体学习制度到农场生活配套设施,涵盖了实验农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很多国营农场还在固有刻板的制度中摸索的时候,实验农场却已经从制度到生产、从生活到学习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模式,并且取得了耀眼的成绩。

最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当然是实验农场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农机设备,除了大家熟悉的拖拉机、收割机之外,还有很多令人眼前一亮的自制或改良机械,比如喷雾器、平地机、播种机、施肥机、开沟筑埂器等。

农场现在开垦的田地面积大增,主要种植的品种也随之丰富起来,蔬菜主要种植番茄,粮食主要是小麦和玉米,经济作物除了苜蓿外,还有棉花和黄豆。

所以姚软枝还设计了番茄收获机、棉花打顶机、秸秆粉碎机、玉米播种收获机等机械,一些精度和技术受限的部分,只能稍微降低效率或者通过低配方式解决。

虽然和后世那些高精机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实验农场的机械化程度已经令人震惊不已。

配上农场提供的照片——峰峦叠嶂、丛林尽染的背景下,高低错落的金色土地上,拖拉机在奔跑,收割机在工作,职工们穿着工作服满头大汗却带着自豪笑容的脸,整个农场和大家想象中的现代化社会主义集体农庄几乎一模一样。

记者在报道最后写道:“实验农场的全体职工都有着一种肯干狠干的精神,他们说,如果不是新中国让他们翻了身,他们哪里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感谢党,感谢一号首长给了我们安定幸福的日子。因此我们全体职工都能自觉自愿、诚心诚意地努力工作,争先恐后地抢着上工,夜以继日地开荒种地。我们已经超额完成了今年的生产任务,一号首长你看到这个消息,可能也会和我们一样高兴吧。但是我们觉得我们的努力还不够,成绩还不太大,我们愿意就这个机会,当着记者同志的面,向一号首长表明我们的决心,坚决要在一九五四年以更大的努力创造更多的新纪录。”注1

而《人民画报》的人物专访则对姚软枝的人生经历进行了挖掘,重点在于“新党给了她学习识字的机会,她决定竭尽全力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把姚软枝塑造成了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脸谱化的模范形象。

专访说,姚软枝因为长得好看,被同村的地主恶霸看上,强行求娶给儿子定下婚事。姚软枝的父母虽然不想同意,但是却因为地主恶霸有钱有势有枪不得不同意。姚软枝的未婚夫在外面花天酒地,品行不端,姚软枝想要退婚,地主却威逼利诱不同意退婚。

幸亏新党来了,反动恶霸地主被镇压,姚软枝才得到了自由,并且有了读书认字的机会。好学勤奋的她拼命汲取知识,就算是放假的时候也不休息,而是跑到十几里地外的县城图书馆自学。

因为勤奋好学,自己研究设计出了具有极大价值的农机,为兴化县农业生产做出了很大贡献,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在此之后,姚软枝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

人物专访把姚软枝描写成了一个大禹式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人物,放弃了在县城安逸的厂长职务,一头钻进了深山老林里开垦荒地。

农场距离夹沟村几十里路,但是她为了工作,经常几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看得出来,他们在夹沟村采访了不少人,下了不小功夫,很多细节非常生动。不过对于姚软枝的形象,也不可避免地进行了人为地拔高,给她添加了很多非常有觉悟的话语。

先是描写她的努力,然后记述她的成功,最后以姚软枝的口吻发出号召,号召所有农民都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努力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走上农业合作化和机械化的道路,为国家做出积极的贡献。

普通读者看到的是姚软枝这个年轻姑娘的努力和拼搏,看到的是实验农场的美丽和理想生活模板,但是从事农业生产这一行的人看到的却是实验农场那一系列的农机设备,尤其是那些实验农场自己设计改良委托兴化县农机厂生产制造的那些小型农机设备。

兴化县农机厂突然就爆单了。

来自全国各地、天南海北的电话和订单纷纷涌来,幸亏姚软枝提前给涂强打了预防针;即使如此,涂强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订单。

他打电话给姚软枝说,农机厂明年的订单都排满了,现在正在给上级打报告,准备扩大规模。对于姚软枝,涂强已经没有话语来表达感谢了,因为姚软枝对农机厂的帮助大到无法回报,他只能说,只要姚软枝用得着农机厂的,随时开口,什么单子都要给她让路。

“这一次只要做好了,农机厂就能走向全国了。如果产品质量稳定,以后出口也不是不可能。”姚软枝给涂强打气加油。

这些农机设计本来就是姚软枝从别人那里学来的,现在这个年代也没有个人出售设计图纸和理念赚钱的可能,姚软枝放在手里也是白放着,给了农机厂才能实现这些设计的价值。所以姚软枝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把这些都免费授权给农机厂生产有什么亏的。

农机厂发展壮大起来,能给千千万万农民提供便利,这比什么都强。

电话被打爆的不仅仅是涂强,姚软枝也未能幸免。

找涂强的电话是为了订购农机产品,找姚软枝的电话就五花八门了。

其中最多的还是来自农场系统内部同行的电话,他们关注的主要是实验农场的整体生产规划和农机配套方案。

黄泛区农场的陆定涛亲自打电话给姚软枝。

上次开完会之后,姚软枝把自己关于苜蓿种植、收获、制作饲料的资料全都寄给了陆定涛一份,毫无保留。

陆定涛有些惊讶,没想到姚软枝竟然把苜蓿饲料制作的方法都写得那么详细清楚。在开会的时候,姚软枝根本就没说到这一点,他还以为姚软枝会把这个当成机密收藏,留着继续赚钱呢。

对于姚软枝来说,苜蓿饲料只是一个赚快钱、积累启动资金的工具,实验农场真正的杀手锏并不是这个,也就没有什么好保密珍藏的。

但是陆定涛却因此对姚软枝的印象更好了,所以也投桃报李,安排了一个中层干部小组来实验农场学习交流,把黄泛区的很多农业科技成果打包带给了姚软枝。

这其中包括土壤调查、水土改造、造林计划、水利工程、果树种植、生猪养殖等各方面的资料,对于现在的姚软枝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这样几次来往,黄泛区农场和实验农场之间的关系就密切了起来。

所以陆定涛在电话里也没有绕什么弯子,就直接说明了自己的目的:他想请姚软枝到黄泛区农场来实地考察一下,为黄泛区农场拿出一套机械化解决方案来。

“这是刘智宇教授推荐的,他说在这个方面,你是国内第一人。”

陆定涛跟刘智宇早就认识,只是并不太熟悉。

这次看到《人民报纸》的整版报道后,黄泛区农场领导班子开了个会,认为实验农场在生产中广泛使用各种农业机械的做法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和身处山区丘陵地带的实验农场相比,位于一马平川的平原上的黄泛区农场,地势平坦,土地面积阔大,更适合采用大规模机械作业。

中央非常重视黄泛区农场的建设,在资源方面也多有倾斜,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都给配了,数目和功率都比实验农场要高出一大截。

但是像实验农场那些非常具有个性和特色的农机设备,黄泛区农场就没有,而且想要订购的时候一打听,全国都没有几家农机厂能生产。

只有兴化县农机厂能够生产实验农场所有的农机设备。

但是很显然,那些设备设计的时候,针对的是实验农场的地形和农业工艺,不一定适合黄泛区的需要。

所以首先应该做的是制定一个适合黄泛区农场自己的农机配套计划。

黄泛区农场大部分领导的倾向是去京城找专家请教。

在他们看来,姚软枝只有二十一二岁,能够意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在实验农场实际推行,已经非常了不起。

就算是她有能力设计改良农机,也比不上京城那些研究农机一辈子的老教授老专家有经验,所以直接去请教专家更有效。

说得农机领域的专家,当然没人比得过刘智宇。

陆定涛有刘智宇的联系方式,打电话过去寒暄完毕后,一开口提到请教内容,电话那边刘智宇教授就笑起来了:“你们不是H省的吗?何必舍近求远呢?”

陆定涛有些迷惑,又似乎想到了什么。

“你们也是看了《人民报纸》对实验农场的报道,才想要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农机配套方案的吧?要是这样的话,直接去找实验农场的姚场长就行了。”

当时在场的几个领导还以为刘智宇是推脱之词,是不是别人比他们行动更早,所以刘智宇没有时间给他们做方案了,于是就在电话里说尽好话。

刘智宇都被他们给逗笑了:“不是我推脱,也不是我要给别人做,而是说,在这方面,咱们全国做得最好的,就是姚场长,我比不上,其他人也比不上!”

他们可能比姚软枝具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理论知识和体系,但是却没有姚软枝那种胸有成竹的产品设计理念和配套意识,更很难做到举重若轻地修正和改良。

“所以,姚场长,你可一定要帮我们这个忙。”陆定涛在电话里恳求。

黄泛区农场不缺资金,也不缺资源,缺的是如何将这些资金和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思路。

农机配置不合理,肯定会影响农机利用率,他们希望姚软枝给出一个最优化的农机配套方案,降低作业成本,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这种观念其实已经涉及到了系统工程方面的研究,要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才开始盛行,但是因为姚软枝的缘故,在这个时代提前洒下了一颗种子,进而引发了一些农业从业者的思考。

“这个,要等我这段时间忙完了之后啊。”姚软枝也有些为难,她现在真的是很忙,马上又到了年终总结的时候,实验农场现在规模大了,各方面的事务很多,不少事情要她决定。

而且农垦总局通知她准备材料,准备在京城开会的时候发言。

“等到京城开会的时候,咱们见面谈吧。”姚软枝跟陆定涛约定。

为了应付年底这些琐碎事务,实验农场在人事方面进行了调整,新增了一批中层和基层干部。

而且今年过年的福利比去年更多,加上农场很多家属都搬了过来,整个农场一片热火景象。

周围的山村农民也一个个都向着农场靠拢,有的是来打短工的,有的是来卖自家的菜和手工品的。他们在农场建设最初挖的地窝子里住着,也给农场增添了不少人气。

虽然这些农民不是农场职工,但是姚软枝也没有忽略他们。

能走出这一步的,在自己村里都是些胆大的,教导好了是帮手,要是不注意说不定就有人偷鸡摸狗。

所以姚软枝一方面让保卫处的人平时巡逻注意一下,一方面也让人关注他们的生活问题,不要引起矛盾。

姚软枝带着人转了一圈,确定所有的事情都交代得差不多了,明天就准备出发去京城。

结果走到自己办公室前,就看见有一个穿着军装的青年站在门口望着自己笑。

姚软枝定睛一看,不由一脸惊喜:“三哥?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今天上午刚到家,这不,吃了午饭就过来看你了。”来人肤色黧黑,眼睛闪亮,额角还有一道疤,正是已经两三年没有回过家的姚学义。!

本文网址:http://wulingzhongshengrichang.quwenyi.com/7201842.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quwenyi.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