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艺小说 > 历史军事 > 水煮清王朝 > 第三百二十二章 分裂

第三百二十二章 分裂

推荐阅读: 中华大帝国老婆请安分神雕后传末世之三妻四妾重生之抗日风云大唐春抗日之特战兵王辛亥大军阀本王在此绝世唐门北雄北方之王我是军阀明朝那些事儿大唐纨绔公子超级家丁无敌六皇子大清第一太子德意志的荣耀步步生莲

于中不用去找别人聊天别人就已经找上门来了。

突然被过万人的大军“攻入”了自己的领土莫卧儿帝国的奥朗则布皇帝又岂能允许?他虽然不知道什么叫“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可他却知道如果任由这只不明来历的军队在自己的国土之内肆虐他本就不稳的统治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分崩离析。所以他必须将这支军队赶出国境。然而不幸的是奥朗则布刚刚打了一场败仗。

这一场败仗当然不是跟敦多打的前文说过因为奥朗则布本身的某些原因再加上一个王朝统治过久之后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莫卧儿帝国正在走下坡路。在十数年前位于印度南部的马拉特人于在一个叫罗者拉姆的人的领导下起义反抗奥朗则布亲自率军进剿。本来奥朗则布实力雄厚一路凯歌高奏。可是马拉特人的坚韧却是出乎意料之外。十几年中一位君主被俘一位君主病死可是马拉塔人却是依然不住的反抗。并且由弱势的一方渐渐开始了反攻。奥朗则布年纪大了自己也被迁延不决的马拉塔战争拖得得了重病。敦多刚刚出现的时候也正是他正意图率军撤退摆脱马拉塔那个战争泥潭的时候。这也是为什么他一下子就能派出一万人去“消灭”敦多的原因。

可是奥朗则布万万没有想到一万人居然一次就被敦多宰了八千多。这一下可是让本就重病在身的他变得愈加焦躁病情也更加的严重。不过这还只是开始。就在他想着带领自己的大军直接去围剿敦多的时候于中又来了。身为印度本地的老大奥朗则布自然是很快就得知了于中这支军队的“来意”同时也知道了这支新来的军队的规模。

这一下。他可就更加着急了。

敦多地军队虽然不多却也足够强劲了可是于中却能打得敦多四处乱跑的这岂不是表明……这支新来的军队更加难以对付?

于是奥朗则布这一急上加急病情立时大糟还没有率军回到都德里。就一命呜呼了。(奥朗则布应当是死于康熙四十六年这里让他晚一年死。)

这一下莫卧儿王朝没救了。

因为奥朗则镇压马拉塔人的所作所为以及他留在南部的德干地区长达十几年再加上年纪太大对印度官员完全无法控制行政工作逐渐松驰而**期间又生了许多次群众骚乱而且十几年的战争使得国库空虚……这一切的一切。已经在暗中严重地伤害了“莫卧儿帝国的和平”基础。在印度北部和中部许多地方都早已经变得无法无天。

再加上奥朗则布地大军在南方屡屡失利整个帝国的离心力正在顺利地展。如今。又有了敦多这四处抢掠的“贼军”和于中这强大的外力介入莫卧儿帝国终于不可避免的进入了分裂的过程。

于中从尼泊尔进入印度所处的地方是印度的北方邦。该邦土地肥沃是印度主要农业区之一。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甘蔗和棉花。而且这里还是印度两大圣河恒河和朱木拿河所流经的地方。

人口在整个印度来说也是十分密集的地区之一。完全适合作为一个根据地。而于中也确实这么做了。

他先是拿下了毗邻尼泊尔地戈勒克布尔然后以此为基地对军队进行休整同时派人前往北方邦地府勒克瑙。并且“解释”了来意声明绝不会“侵犯”印度只是来追剿蒙古叛军只要将敦多所部剿的“一干二净”他自然会从原路返回。

印度官员当然不会傻到相信于中的话可是奥朗则布死后他地三个儿子阿拉姆、阿柴姆和巴克什三人之间也开始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都德里根本就没有人在意北方邦的死活。哪怕北方邦是印度第三大邦。这些人也没有办法。因为就算他们想在意也抽不出精神来。而且南方马拉塔人的反抗也因为奥朗则布的死亡而越的如火如荼相对于本土的反抗势力于中这一万多人马虽然显得更加强悍但在莫卧儿王朝的高层们看来却只是无根之木顶多也就是打打秋风就走了杀伤力恐怕还跟不上敦多的那三千准葛尔兵所以德里的高官们要求北方邦自己“解决”于中。

这一下北方邦地贵族比如那些婆罗门、刹帝利之类的家伙对德里的不满程度立时大为上升。不过不满归不满感到有威胁之后这些人还是不得不以北方邦总督为立即开始组织兵马准备抵抗于中随时都有可能的攻击。本来因为敦多事先在北方邦进行过多次抢掠其来去如风的作战方式让印度人十分头疼毫不留情的屠戳更是让这些人无比的恐惧。所以受过他“教育”的那些贵族在组织起军队之后并没有选择进攻而是选择了防守因为这些人害怕于中也是同样的货色。就这样于中承敦多地情居然和北方邦的贵族们“和平相处”起来。

不过这种状态并没能持续多久。因为看到于中只是在戈勒克布尔徘徊不前再加上又已经探得于中只是一万多步军骑兵只有少数那些人又开始抖了起来。讨论了一段时间相互打了打气这些人东拼西凑又从邻邦借来了一部分组成了一支五万人的大军朝着于中“反扑”了过去。

结果自然是不出意料的。

于中是处于防守的地位!而且又是占据了多项优势轻易就打散了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所谓“大军”。而战后于中称北方邦“无故挑衅”遂带领大军主力朝其府勒克瑙动了进攻。而此时于中的兵马已经再次向上涨了一截。人心是贪婪的。不管这些人是出自哪里。……尼泊尔的那些诸候在看到跟着于中做事有利可图之后又咬牙拼凑了一支三千人的骑兵交到了于中手里同时班禅也派出弟子。带领各地土司派来的总共四千兵马翻过聂拉木山口过来“支援”于中。(1757年英国将领罗伯特·克莱武仅以三千人就打败了五万印度兵马开始了英国对印度统治的序幕相比之下于中还算差劲的了。)

将近两万大军又具有火器方面地优势勒克瑙被于中一股而下北方邦脑也大多被抓拿。印度第三大邦很快就落入了于中的手里。

之后。于中扶持了原北方邦的一名婆罗门出身的贵族做为傀儡总督开始在北方邦竖立统治权。同时于中还割让了北方邦部分领土给尼泊尔贵族使尼泊尔牢牢与这场侵略战捆在了一起。

而就在于中对北方邦大动干戈的时候奥朗则布之子阿柴姆也终于说服各方放回了南方马拉塔被俘君主桑布吉之子沙胡使之与马拉塔的新君主塔拉巴伊之间展开了一场派系内战缓解了南方对北方的威胁。不过正当德里想重新派兵夺回北方邦的时候位于北方邦西部地旁庶普邦的锡克人在一个叫班达的人的领导下。也开始了对莫卧儿王朝的抗争。印度最为富庶的农业大邦陷入动乱之中。而更加不幸的是。

班达等人还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那个人就是……敦多!虽然同样的孤军在外可是敦多却十分明白。于中背靠尼泊尔身后又有西藏和整个大清帝国面临的是进可攻退可守地局面。而他就不同了。虽然他想绕道回去准葛尔可是那样地话他必须穿越阿富汗。而这个阿富汗正处于战乱之期。如果要从那里过去就代表着他必须要随时应付那个地区各种势力有可能的袭击。而且阿富汗地形多山不利于他施展拿着的战术。容易受困。何况相对于印度地富庶阿富汗也太穷了一些。再加上不知道准葛尔现在的情形是什么样的回去之后也不知道是不是会直接面对清廷的大军敦多终于还是决定留在印度展。不过既然要展光凭着手上的不到三千人马自然是不可能的。他不像于中那样有来自一个国家的支持所以他就只有选择暂时“帮助”锡克人了。至少。这样能让他摆脱外来人的身份。

不过锡克人的叛乱和于中的侵略对莫卧儿王朝来说还不算是最大地不幸。所谓“屋漏偏适连阴雨”就在莫卧儿王朝急需振作的时候他们迎来了新一任的皇帝:巴哈都尔沙。这位皇帝有一个外号叫做“无头脑者”。而在这位新皇帝巴哈都尔沙的领导下德里的统治者们暂时“放过”了正陷入内乱的南方的马拉塔人。可是他们又将手中可以撑握的大军分成了两股一支派去平定造反的锡克人;另一支派去驱逐侵略者于中。

结果自然是很不幸。两支大军全都败了!

去锡克人地那支军队死伤比较惨重打于中的那支虽然没有死太多的人却被俘了两万多。

而这两场战斗之后所有可能阻止印度陷入动乱的契机都消失了。

曾经辉煌一时的莫卧儿帝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四分五裂各地总督先后独立割据就算没有自立的也大多不再听从来自德里的命令。莫卧儿王室的统治区由一个庞大的帝国立时缩小为仅有都德里及邻近的一些地区虽然这片地区依旧不小比印度最大的一个邦还要大上一些可是国家终究还是分裂了。并且就在他们还能统治的这片土地的旁边还有锡克人和于中在随时威胁着他们。

恐惧与不甘蒙上了莫卧儿王室的脑袋。

而在经过紧张的讨论和争辩之后一个由巴哈都尔沙的亲信组成的团队开始朝北方邦前进。虽然于中也是侵略者可是相对于不死不休的锡克人和虽然同根同祖却十分凶恶残忍的准葛尔人莫卧儿的新皇帝觉得还是于中可能比较好说话。而且于中和锡克人之间谁更加难惹谁更加有实力谁的后台更硬德里的人们也还是能够看得出来的。

***********

“厉害。厉害不得了哇!”

印度生了那么多的事情不过这些事情生的都很紧凑。

等到巴哈都尔沙派人去找于中谈判地时候也才不过是过了四个多月。

这段时间于中的南侵在北京所引起了风浪因为康熙不置可否的态度已经消逝了不少。除了少数的一些人大部分人都把于中和他的一万多大军都当成了死人。虽然还是和原先一样持反对态度却已经不再怎么提起。不过。于中又岂能让这些人长久的忘却自己?由尼泊尔、哲孟雄、不丹、拉达克、西藏、青海以及印度北方邦到达北京的进贡使团足以让他的名字再次成为人们口中地常客。

“听说这些使团都是翻过了西藏的高山雪原才来到京师的可还真是诚心啊!”

说话的是九阿哥胤禟和他在一起的依旧还是那几个人一伙人聚在胤禩的府里吃吃喝喝聊的却是好像与他们本身并不怎么相关的事情。

“这一仗直接打到了天竺听说已经有官员要给皇上上尊号了。

卯着劲儿想给皇上歌功颂德呢!”自从明珠死后揆叙就一直显得十分老成和精明此时依然也是如此。一边磕着瓜子儿。一边跟诸人谈话。显得倒是十分悠闲自在。

“可惜了要是咱们上一次能让皇阿玛答应派咱们去于中那里这次怎么着也得有咱们的一份功劳呀。现在。却只能是眼巴巴的看着干瞪眼!”胤礻我叹气道。

“别老是做美梦了。这种仗也只有于中能打得出来。别人还未必有这个本事。就算皇阿玛上一回允了咱们咱们也别想捞到什么功劳。”胤禩说道。

“这话怎么说地?难道那于中还敢不分给咱们点儿功劳不成?”胤礻我不服道。

“这可难说!依你地性子能不被人家打回来就不错了。还想争功?”胤禟取笑道。

“好了不开玩笑!阿灵阿皇阿玛那边有没有什么消息?”胤禩制止了胤禟和胤干我的口舌之争又朝一直闷坐脸色显得很是疲惫的阿灵阿问道。

“能有什么消息?皇上现在别地地方还顾不过来呢!”阿灵阿苦笑道。今年的事情多啊。而且。忙的不只是康熙他这个理藩院侍郎也是够忙的。本以为今年也就是西边忙一点儿可是就在于中南进之后不久先是已经到了海对面的大阿哥胤褆回了消息说是顺着海岸一路南下终于找到了一块好地方一下子圈了方圆千里的土地着急上火的要朝廷派些人过去。因为这位大阿哥放弃了争夺皇位。又远赴海外所以在康熙眼中的地位相比起以前已经是狠狠地升了一大截他的要求谁敢拒绝?而除了胤褆之外万正色那老家伙年纪大了却不消挺在南洋大开杀戒各种各样的消息直飞理藩院和六部要求朝廷派人过去管理地方地奏折几乎就没有停过;另外还有一条最重要的:飞扬古和萨布素已经攻到了伊犁跟阿拉布坦一攻一守相持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结果他们这时候又得到了那个土尔扈特部的消息。据说土尔扈特人想要东归本来这也没什么现在大清国的地盘儿够大哪里安置不下这么一群流亡的人呐?可是偏偏这二十多万土尔扈特人后面还有三万俄罗斯大军在衔尾追击……而相比起这些于中虽然没有什么大事可他的麻烦却更多:一于中要求支援。也就是火器方面的。

虽然据说那家伙手里的弹药还够打上几场大战地可远在异国他乡总得有备无患才成;二这家伙还要朝廷派驻守大臣。一个驻西藏一个驻尼泊尔另一个却是驻勒克瑙。三就是刚来的这个进贡使团了。

这么多地方的一起来杂七杂八要不是于中还同时派来了翻译恐怕理藩院就得关门大吉了。可是这个使团里面有西藏人还有来自印度的使者所以接待工作可就容不得半分大意了。谁叫大清朝的皇族信奉的是喇嘛教呢?代表喇嘛教两大活佛的使者自然不容怠慢。印度就更加不用说了那可是天竺啊!从古代开始就是中原人认同的昌邦大国。

在国人的心里这个国家虽然未必能跟中国并肩却也是能偶尔提一提地尤其是那本《西游记》出来之后更是使得天竺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大大上升……那可是佛祖的老家啊。尤其是于中还在奏折中提及到北方邦正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后的第一个传道之地这可就更加不得了了。(北方邦是印度都、伊斯兰教和佛教在印度的圣地集中区之一)

“皇上已经派了老十三和老十四去古北口练兵咱们如果再不做出点儿彩儿来。可就真的什么也不成了呀!”胤禟看看阿灵阿无话可说又插口说道。自从太子被废大阿哥远赴海外之后虽然朝中已经是他们这一伙“八爷党”独大可是由于康熙借高士奇警告了文武百官几乎就是明打明的告戒百官不得亲近他们所以他们的势力比起以前来反倒又缩小了不少。而且因为康熙地态度摆在那里。他们也不敢再刻意地去结交大臣。再加上康熙又一直不派给他们一些能够挣声望的任务。如今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已经渐渐有些淡薄了。

“唉……”胤禩长叹了一口气。他突然生出了一种无力感。相比起以前出身低下处处受人欺侮。

现在他的境况自然是好的没话说。可是现在的日子却让他活得很累。太子废了胤褆走了他虽然成了夺储希望最大的皇子可是同样的他也十分明确的感受到了来自康熙的注视。以前他嫉妒胤礽能够得到这种注视也对康熙在太子屡次闯出祸来之后依然处处容忍而感到愤怒和忌恨。可是现在他明白了……这种注视所代表地是无言地猜忌和强大的压力这种感觉有时候都能把人压得无法喘息。而相对于胤礽他所处的环境更加不如。至少胤礽还有一个正式地太子之位也是康熙自小手把手教大的关爱非常。而他因为母亲是辛者库贱奴出身几乎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康熙的关心照顾。如果不是那一次宝日龙梅、莫睛和罗欣去为他母亲看病他恐怕根本就不可能入得康熙的法眼。

“终究还是老大聪明啊!”

胤禩突然又自嘲的笑了笑。先前的时候他对自己借着清理国库积欠的机会从胤褆麾下“独立”出来的作法还感到挺高兴可是现在他却明白了。他只不过是胤褆手中的一枚棋子。胤褆极有可能是早就料到自身不可能接替太子之位所以才培植他出来让他组成“八爷党”好跟太子党以及大阿哥党来一招三足鼎立。这样既有人分担了来自太子的攻击同时也分散了康熙地注意力。再加上胤褆后来一直韬光养晦不参予任何争斗终于得以安安稳稳地退出了这场太子的角逐不损一根豪毛。而这其中更加重要的就是胤褆借机又重新得到了康熙的欢心。这是任何胜利都无法比拟的成果。而现在胤褆更是得以以壮年之躯背靠整个大清国前往海对面的那个大6去开疆拓土。这代表着什么?如果成功了那么胤褆极有可能就会建成属于自己的国家哪怕这个国家在名义上是大清国的属下也一样胤褆就会在另外一个地方完成自己的皇帝梦;而就算不成功退回来他大阿哥也依旧少不了一个亲王之位。再加上一直远在海外离开了这个争夺皇储之位地战场不与任何势力生龌龊退回来之后也不会有人忌讳他的存在照样能太太平平的当一个安乐王。这才是真正的大谋划呀!

“八哥你笑什么?现在连老十三和老十四这两个毛孩子都被皇阿玛派出去了咱们可不能再憋着了呀!”胤礻我的性子最急躁看到大家议来议去也没弄出个道道来忍不住又朝胤禩这个一向的主心骨问了起来。

“老十你别着急!”胤禩并没有因为心境的变化而影响情绪听到胤干我问话他只是淡淡地笑了笑“其实咱们已经迈出了步子只要接着走下去自然能摆脱现在的困境。”

“已经迈出了步子?八哥你可别卖关子呀。咱们大家可都指望着你呢!”胤禟说道。

“我哪有什么关子可卖?我只是觉得。只要我们继续向皇阿玛请求去于中的军中走上一遭就可以摆脱现在的困境!”胤禩笑道。

“八哥你糊涂了?皇阿玛不是不让咱们去吗?而且你的身子骨也不好这一路翻山越岭你也受不了呀!”胤礻我大声说道。

“上一次我们是为了自己皇阿玛自然不能同意。可是。这一回咱们却是为了大清朝所以皇阿玛肯定会考虑考虑的!”胤禩答道。

“什么意思?这还不都是一回事儿吗?怎么这一回皇阿玛就会考虑?”胤礻我不解地问道。不过相比起他的迟钝在场地其他人在听到胤禩的话后却都开始沉思起来。

……

“八哥你身体不好皇阿玛恐怕不会随便让你出京的!”

都是聪明人所以理解起胤禩的话来并没有耗费多长的时间。

其实。胤禩的话里只是点明了两个字:时机!

上一回。于中刚刚“闯祸”胤禩三人就跑了去自然会让康熙疑心他们存心不良。而且。边境出事对朝廷来说本就是一个极为重大的问题。虽然胤禩三人所献的主意也不能说是不好可是派出一个对大军主将有制约之力地人也同时有可能会造成军队的分裂。而且于中虽然打乱了朝廷的计划可是从先前日本的例子上看这家伙的所作所为是想对国家不利的可能性极低如果派人过去牵制他。反而会引起反感。再加上这家伙的脾气不怎么好除了有限的几个之外根本就没有别的人能约束的住。如果他跟康熙派去地钦差生了矛盾所造成地后果必然是大不利于军队和边疆的稳定。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康熙自然是不能轻易决断。不过康熙当时虽然努力保持了冷静却也对于中的擅自行动十分恼火再加上本来就对胤禩三人心里存着疙瘩自然不会答应他们地请求。

不过。现在却不同了。于中已经实际控制了尼泊尔还把西藏也裹了进来使得岳钟麒可以更加轻易的控制住西藏的局势。同时还在印度占了一片肥沃的根据地。局势已经没有那么迫切。文武百官虽然还对他十分不满反对他想弹劾他的也是大有人在可是功劳毕竟还是功劳。放在哪里这“远克天竺”四个字恐怕也比“平定准葛尔”

显得有份量也显得更加光彩夺目。清朝以军功为最现在的情形康熙哪怕还十分生于中的气却也不太可能对其施行过于严厉的惩罚了。

除非于中马上又打了一个大败仗。而同样的康熙恐怕也不会继续允许于中在印度做他的土皇帝就算一时找不到人选接替他也肯定要派个人去制约一下。而这就成了胤禩等人地机会。

“这些我都知道!”胤禩听到胤禟提出的问题微微点了一下头。

他当然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好想要穿越西藏恐怕十分艰难。可是他不想放弃。现在老大已经去自己开辟“新家”去了废太子也还有个吕宋可以安身他明显又不得康熙欢心想当上储君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如果再不抓紧时间谋划一番日后康熙新选了另一个阿哥当太子他这个在朝中实力最强的皇子又岂会有什么好下场?

“要不咱们对皇阿玛说让八哥走海路算了。那费迪南不是说过吗?过了淡马锡再向西北就能走上一段时间就能到印度了。”胤礻我突然说道。

“十爷于中可还没打到海边儿呢。再者说了就算他已经打到了海边儿这海路也不好走呀。何况这一切都得听皇上的安排。”

阿灵阿说道。

“皇阿玛那里由我去说!总会有办法的。”胤禩暗暗握了一下拳头对众人说道。无论成还是不成现在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所以怎么着都得试一试才行。

*********

“主子爷快快准备圣旨到了……”

就在胤禩等人刚刚定下主意的时候管家急匆匆地跑了过来。!

本文网址:http://shuizhuqingwangchao.quwenyi.com/3320666.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quwenyi.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