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 章 视频片段 心志

推荐阅读: 守寡后我重生了穿成残疾反派月出皎兮我撩我老公怎么了?[重生]香江神探[九零]天才维修师你老婆没了和秦始皇一起造反我跟他不熟你的愿望我收下了[快穿]小皇子权倾裙下东家有喜他穿成了帝国瑰宝嫁寒门全世界唯一的omega幼崽满朝文武都能听到我的心声第九农学基地二嫁帝王嫁给铁哥们

皇帝面无表情,冷冷的凝视着天幕。

毕竟是大风大浪里走过来的皇帝,在最初听闻噩耗的愤怒震动之后,天子依然迅速收摄住了心神,稍稍恢复了理智。但正因为恢复了理智,在听到天幕抑扬顿挫科普重臣们团结一致反击天子的壮举时,他才渐渐觉查出某种凉意。

是的,并非被背叛与欺瞒的耻辱愤恨,而是油然生出的凉意。

刘彻绝非自命不凡的昏暴君主,他久谙人心,当然知道忠诚绝非天经地义的品质,而往往是以利益捆绑的联系;正因如此,他厚赏重臣从不吝惜,真正是解衣衣之推食食之,天下珍宝,吾与贤人共之。

但因利而聚,利尽而散;一旦皇帝无法再给予重臣们新的利益,甚至皇权的交接必然将会碾过他们的尸体,那官吏们的抉择,还难以猜测么?

皇帝是聪明绝顶的人物,但正因为聪明绝顶,他才在顿挫之间骤然领悟——这是君臣间绝不可调和的矛盾,已经不是任何权术心计可以敷衍;即使自己真在晚年保持了理智,避免这所谓的“巫蛊之祸”,恐怕挣扎求生的近臣也会炮制出当年赵高与李斯矫诏杀扶苏的举措。

如若真发生这样不忍言的事,天下必将有难以预测的动荡;为千秋万代计,为太子计,倒不如——

天子的神色僵冷如铁,刹那间眼眸中掠过了一丝锐利而冰冷的寒光。这样的杀机盈目,毫不遮掩,隐约已经是流血千里的预兆;如若熟悉至尊秉性的公孙弘、张汤等在前,恐怕早已吓得瘫软无骨,言语不能。

但皇帝环视空空荡荡的太庙,终究只能轻轻叹一口气,酝酿的杀气消隐无踪。

当然,这绝非什么慈悲为怀的怜悯,而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即使皇帝真狠下心在临终前清理掉不安分的重臣,他又该用谁来当这把刀呢?

为皇帝做利刃的官吏,难道就不会同样有自保的渴望,在紧要关口倒戈一击么?

至尊的天子一言不发,缓缓盘坐于地,仰视上方光辉灿烂的天幕。

【所以,历史滑稽往往就滑稽在这里。皇帝试图安邦定国的努力,反而为整个王朝招致了最为惨痛的祸患。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残党反戈一击,终于将高高在上的皇室拖入了血泊中,让尊贵的天家父子品尝到了数十年来大臣们临渊履薄、战战兢兢不可终日的惶恐。

应该说,这种歇斯底里的报复完全超出了年迈皇帝的想象。即使收到了爱子谋反的噩耗,卧病于甘泉宫的天子仍然报有理智,因此反复派遣使者、宦官问询太子,但环绕老皇帝的近臣们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无论丞相、外戚,抑或宦官、胡巫,都在激变的关口联合起来了。他们统一了口径,果断向武皇帝封锁消息,并迫不及待扩大了冲突的规模,几乎一手制造出巫蛊之祸最为血腥残暴的一幕。

只能说,即使最为聪明、果断的皇帝,在被严重污染的信息茧房之中,也是做不出什么正确判断的。狗急跳墙的近臣们尚且无力左右皇权,但他们能在特定的关口影响皇帝的判断,那便足以掀起狂风巨浪。

当然,皇帝的判断力毕竟还是存在的,只要脱离甘泉宫那极为特殊的封闭环境,他依旧能够获得准确的消息。

以史料判断,到征和二年的后几月,天子应该已经渐渐意识到不对了——历年巫蛊之案的破绽逐渐暴露,巫师的胡说八道难以自圆其说;而民间冒死为太子伸冤的陈奏越来越多,巫蛊祸乱时的诸国细节似乎也与谋反并不相吻合,这恐怕是天大的……冤案。

但事已至此,即使申明冤案也没有意义了。太子纵然有千种冤屈万种冤屈,但父子间兵戈相向却是不可辩驳的事实,绝非什么“子弄父兵,当笞”的狡辩可以掩饰;汉以孝而治天下,子女顺从父母无所不至,一个举兵凌逼君父的太子,触犯了彼时人伦底线的储君,怎么还可能安居东宫?!

诸皇子会心服么?诸大臣会心服么?天下人会心服么?

这不是一道旨意可以遮盖的。要知道,数十年后物是人非,但即使卫太子的子孙登临帝位,都绝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祖父平反,只能草草谥一个“戾”字了事。

换言之,在太子被迫起兵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断绝了一切希望。天下怎么能有不孝的皇帝?纵使强势如李二,亦不敢承担逼迫高祖的责任。

正因如此,在巫蛊之后,皇帝无论如何“思子”、“爱子”,终究也只能局限于个人情绪的表达,而无法挽回政治上惨痛的损失——太子的力量已经彻底崩盘,那么皇帝计划已久,打算让爱子践行的所谓“守文持静”的路线,也就此倾覆毁灭,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三十余年的心血,而今便算是付诸东流。

大概是愤怒来得太深也太久,当皇帝听到近臣们蒙蔽圣听,一手遮天所操弄出的“巫蛊之祸”时,甚至都没有感到什么额外的狂怒。唯有在天幕提及征和二年后巫蛊与胡巫泄漏出的种种底细之时,才不自觉抬了抬眉毛。

当然,即使征和二年的自己真察觉出了事件的破绽,那也已经太晚了……皇帝实在太熟悉他手下那些磨牙吮血的猎犬了,当他们走投无路拼死一击的时候,没有人可以逃脱这些酷吏的围捕。

……迟了数月才发觉是冤案么?那么想来据儿必死无疑了。

不,甚至不只是太子必死无疑。以酷吏的效率来看,短短数月的空档已经足够他们夷灭太子的子孙血亲,乃至于姻亲旧属。

至此,东宫的力量,博望苑的力量,皇帝精心为爱子预备数十年的人才,便算是扫荡无余,再也没有恢复的余地了。

这样凄惨残破的局面,甚至还要远超当年皇帝被窦太后打压摧折,儒学变革功亏一篑,而近臣被逼下狱自尽的绝境。

……那么,年迈的自己,又能如何应付呢?

【至此,酷吏们算是获得了辉煌的、绝对的胜利。依靠短暂的信息差,他们果断出手,在政治上消灭了皇帝借太子来完成转型的谋划,令皇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此时是武皇帝的末年,历年对匈战争耗干了国库,天下疲怠已极,流民四起;而巫蛊之祸后中枢动荡,储位空悬,意味着巨大的权力冲突呼之欲出。

乱民、盗贼、争储,寻常皇帝摊上一个都是天崩地裂的局面,何况武帝重病缠身,已经风烛残年?

巫蛊之祸后,将军李广利与丞相刘屈氂等立刻联合,开始勾结内外,大胆谋求储位。如此肆无忌惮的举止,既是利令智昏的狂妄,也未尝没有审时度势的阴狠——天下纷乱至此,至尊维持局势尚且不及,难道还能再开杀戒,继续挑战朝廷的底线么?哪怕为了继位的平稳,恐怕也只能对大臣们的异动稍加容忍了吧?

政局已经糜烂到了这个地步,再怎么刚强狠戾的皇权,想来也举不动刀了。

这是很正常,很符合逻辑的猜想。纵观巫蛊年间的往事,如果垂垂老矣的皇帝无奈选择妥协,恐怕后来人都很难指责什么。】

皇帝眯了眯眼睛。

“……李广利,刘屈氂?”他喃喃道。

征和二年的皇帝或许是年迈重病,难以把控局势的皇帝;但元朔元年的皇帝却春秋正盛,刚硬之气犹自横亘胸中。他固然在连番的重击中勉强保持了理智,但所谓龙有逆鳞而不可撄,哪怕出乎本能,也决计不会容忍这样挑衅尊严的贼臣。

但李广利、刘屈氂又到底是何等人物?

李广利实在无可考证,但刘屈氂……刘屈氂,姓刘而能担当丞相,乃至于觊觎储位的人物,多半是个不出名的宗室。以这取名的风格看,倒似乎像是中山王刘胜的子嗣——

行吧,想到他宝贝哥哥刘胜那三位数的子嗣,皇帝立刻截断了思绪。

……这已经不是常人所能记忆的了,还是让宗正查典籍吧。

只是很可惜啊,李广利与刘屈氂遇见的是武皇帝。

从各种意义上说,武皇帝的煌煌功业固然成就于他的前半生,但他无与伦比的政治才华与天赋,却恰恰是在巫蛊之乱后的数年淋漓尽致的彰显出来,由此而彻底奠定刘彻的历史地位——仅仅看他前数十年平匈奴、开西域、变法制的种种举止,后世或者还可以归因为文景的积蓄,归因为卫霍,归因为皇帝那无可言喻的天运;唯有巫蛊之乱、太子崩盘后的种种操作,才真正是令人心服口服,不得不俯首送上一句“雄才大略”,或曰“千古一帝”!

历代皇帝成就功业,固然与自身的才华息息相关,但却也要仰赖于历史的进程、前人的积累。正所谓风口上猪都能飞,抛开玄宗皇帝这位著名案例不谈,纵使历史耻辱柱上的常客,如徽宗、堡宗等,前期都是可圈可点的——徽宗号称“善纳谏”、“勤政不怠”、“颇重军务”,堡宗更在亲政后迅速平定麓川之乱,是明朝西南赫赫有名的军功。这种种的表现,看得出一点昏庸的影子么?

以历史而论,当顶尖的明君固然很难,但当前人已经为你预备下了制度与人才时,做个普通的皇帝其实不算为难。毕竟我与三钱的智慧加起来能撼动物理学界,阿斗有赵云武侯辅佐,那也是长坂坡嘎嘎乱杀、北伐中原震慑曹魏的猛人嘛。

但这仰赖前人的幸运毕竟不可以长久,而潮水终究有退下去的那一天。当注定的变故骤然发生时,才是最考验皇帝心性与品格的时候。

不错,心性。

中原王朝总是强大而稳固的,狂风巨浪也未必能动摇根基。但对顺风顺水,养尊处优的皇帝而言,巨大的、耻辱性的挫折,却往往会摧毁他们长久的世界观,击穿他们的心防,以至于神智被现实崩毁,因而在癫狂中彻底突破底线,做出种种匪夷所思的举止。

这种巨大落差所导致的崩溃摆烂史不绝书。唐玄宗开元年间堪称明君,但安史之乱后大失常态,强硬逼迫哥舒翰出潼关决战,终究葬送朝廷的所有精兵,致使祸乱波及蔓延,再也不可收拾;堡宗在亲征瓦剌之前还颇有些正常人的模样,但留学过来后就一路堕落,最终竟尔超越徽钦高赵氏三父子,抵达了历朝昏君仰之弥高的无上境界;纵使英锐如宋神宗,在倾尽心血的五路伐夏惨败之后,也当廷痛哭,重病不起,致使新法一败涂地。

有这种种的案例,你就该知道巫蛊之后,武皇帝的选择有多么艰难了。】

皇帝深深呼吸,又再次深深吐出。

这是太子太傅教授他平息心绪的法门。太傅卫绾曾经谆谆教诲,说皇帝贵为至尊,纵使天崩地裂,都要有不动心不乱心的气度。皇帝将此忠言牢记于心,纵使登基至今凡十三年,风霜雪雨备经磨砺,亦从未有过失措昏乱的时候。

但现在……现在,纵使反复吐纳,竭力镇静,亦难以平复起伏躁动的心绪。

这心绪并非来自听闻巫蛊后的愤怒,而来自于某种难以自觉的惶恐……皇帝同样是养尊处优二十九年的天子,再如何猜测揣摩,也难以想象巫蛊后那混乱得近乎天崩地裂的局面;但正因为难以想象,才在不知不觉中生出了惶恐:

自己……数十年后的自己,又会怎么应付这样的局面?

【至征和三年,太子诛灭,卫氏外戚一扫无余之后,刘彻面对了真正的绝境——他的生命已是风烛残年,他规划的政治路线摇摇欲坠,他拟定的权力秩序也早已覆灭;而满朝蝇营狗苟,都是居心叵测的酷吏乱臣,谋夺储位的阴险小人。稍有不慎,就是当年始皇帝崩逝时的局面。

在面对这样崩塌溃烂的境地时,其实皇帝所能做的事已经很少了。以历史而论,如果排除堡宗玄宗等的摆烂躺平流,皇帝所能做的,无非是镇之以静,徐徐图之。下策者不管不顾,遗患于后人,中策者尝试布局,牵制奸佞,纵然是思虑周详、十全十美的上策,也只不过是捡拔可用的人才,为子孙留下回环的空间而已。

至于生前再做些什么……想来已经没有那个心力了吧。

但武皇帝呢?武皇帝不同,刘彻在征和三年所做的,等同于是将历史的考核试卷撕了个稀烂,自己给自己打了满分。

自征和三年起,皇帝平反巫蛊之祸,再次掀起大狱,诛杀一切牵涉在巫蛊案中的大臣宦官及宫人,夷灭刘屈氂、李广利的宗族;征和四年,皇帝拔擢赵过等擅长农作的大臣,复归“息民重农”的路线;三月,颁布《轮台诏》,直言“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而已。

换言之,在寄予厚望的爱子暴卒后仅仅一年,皇帝就迅速恢复了理智,以强而有力的动作给出了回复——不存在什么敷衍苟且的“镇之以静”,也绝不存在半途而废的变革;如果太子已然无法完成改易路线的使命,那么就由年迈的皇帝,垂死的皇帝,痛失爱子的皇帝,亲自来完成。

这是毫无疑义的、生冷而强硬的宣告,意味着变法绝不可中止,而改革必将持续。皇帝已经为变革付出了长子的鲜血,但他仍然要在披荆斩棘中继续前进,直至生命的终点——即使为此牺牲政治的稳定,即使为此牺牲身后的令名,亦在所不惜。

什么叫一往无前?这就叫一往无前。

巫蛊之乱是摧毁了皇帝数十年布置的奇祸,足以动摇朝野的绝境;但正因为这政治上绝无出路之绝对的绝境,反而凸显出了皇帝绝不妥协之绝对决心——所谓叶公好龙,在没有触及个人利益的时候,每个变法者都可以是坚决而激进的;唯有这山河板荡,荆棘虎狼遍于左右的境遇中,才能试探出这场变法的真正底色,或者说,变法者的真正底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巫蛊之后才是武皇帝一生最闪耀动人,光华灿烂的顶峰。正是在临终这几年的艰难、困苦、挣扎之中,刘彻才完整展现出了一个顶级政治家远迈超伦,无可比拟的素质——所谓超乎于情绪之外,近乎于冷酷的冷静;所谓精钢不可夺其志的雄心;所谓一往无前,所向披靡,虽千万人而吾往矣的决绝。

在最要紧、最关键的抉择档口,这种斩钉截铁、死不旋踵的心志,才是区隔庸俗所谓之“明君”与真正千古一帝的差异——只有持握着这近乎于偏执的心气,那寥寥可数的几个人方能越过凡俗与庸昧的界限,仰首承接历史的天命。

但凡在此时泄了那么半口气,他们的历史评价都至少会下滑一个档次。

但所幸的是,皇帝经受住了这个考验。

汉征和四年,顺风顺水的天子终于失去了父辈的荫蔽,失去了数十年来精心培育的爱子,也失去了他用不尽杀不完数之不清的人才。风烛残年的老皇帝茕茕一身,孤独的站在整个大汉紧要的关口上,以他最后的心志与决意,回答历史最后的疑问。

变法无不以流血始,那么,高高在上的变法者,你愿意为变革付出多少?

】!

本文网址:http://lishizhibokaijuweilishiminjutoux.quwenyi.com/50113983.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quwenyi.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