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艺小说 > 其他类型 > 历史直播,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 > 第 21 章 大秦 第一个视频(二)

第 21 章 大秦 第一个视频(二)

推荐阅读: 人设崩塌后我c位出道了[古穿今]穿成校园文男主的后妈汴京生活日志听见没私房医生穿成渣A后我的O怀孕了某某这题超纲了人渣反派自救系统九十年代进城记小纯风超级惊悚直播锦衣杀职业替身我还能苟[星际]职业替身,时薪十万赠我予白科举文继母养儿日常成为无限游戏美人NPC七零海岛养娃日常

【没错,仅仅当了数天的皇帝,秦二世胡亥便发现了人生的真谛:越是勤政,就越会发现皇帝的能力是有极限的,除非超越于皇帝。

——所以他果断开始了摆烂的人生。

以《史记》的记载,二世上位之后,丞相李斯常常与他议论国政,但每一次上奏,都会碰上二世与狗马美人嬉戏。被打搅兴致的二世因此大怒,对李斯日益疏远。按史书的说法,这是赵高为了解决李斯所设下的毒计。但这计策下确是某种难以解释的槽点——李斯又不是愣头青,当然会窥伺皇帝的作息调整上奏的时间;能让他番两次撞上皇帝在玩乐,那又是什么缘故呢?

——大概是二世陛下的工作时间实在太短,连李斯这种精明人都琢磨不透吧。】

始皇帝:……

说实话,在听到李斯与赵高共同矫诏时,他已经猜到了结局——两人都是擅权专断的个性,没有自己压制后决计不会相互容忍,迟早要决出胜负。但祖龙万万没有料到,赵高最终解决掉李斯的,居然是这样愚蠢简单到不忍直视的计谋。

或许是反差实在太大,始皇帝负手瞥了一眼依旧昏厥的李斯,心中竟然不由生出一丝怜悯。几十年来他们君臣戮力同心混一六国,与天下最杰出的人才斗智斗勇,见识过的阴谋诡计鬼蜮手段真是车载斗量,不可胜纪。结果临了了这奇谋渊深的李丞相竟然是栽在如此过家家一样的白痴手段上,大概就是到了九泉之下,都要被六国的士人嘲讽得不能瞑目。

……不过仔细想想,这进展却又诡异的合理——如果赵高真设下什么诡秘莫测的奸计,那以胡亥的智力,恐怕未必能够看懂。

秦始皇叹了口气。

【而之后的发展则更加怪异。用不了多久,被打搅的不堪忍受的胡亥便轻信了所谓谋反的控告,将李斯问罪下狱,株连族,留下了所谓黄犬狡兔的著名典故。

大概李斯直到死都难以相信自己的结局。毕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李斯都没有死的理由。始皇帝死后李斯赵高清理政敌,朝廷中已经没有可以治理国家的人才,胡亥必须在内政上仰仗李斯;其次,李斯与赵高都掌握大权,正该彼此制衡约束,如果轻易解决掉一方,岂非会对皇权造成巨大威胁?

胡亥当然很蠢,但总不至于蠢到连命不要了吧?

事实证明,李斯想错了。

事实也证明,菜鸡天然克高手,永远不要与一个白痴来往过密,否则他会将你拉到他的境界,而后用丰富的经验轻松的击败你。

当然,李斯毕竟是位高权重的朝老臣,解决掉他还是花费了赵高不少功夫,而在向李斯下手之前,胡亥还做几点微不足道的工作,譬如殉葬秦始皇的嫔妃,尽数斩杀秦宗室的公子与公主,始皇帝子孙由此夷灭无余;譬如大规模修建阿房宫与驰道,毫无节制的使用民力;譬如胡乱调动军队,令五万武士为自己驯养狗马,导致关中防线极度空虚。

喔对了,还要补充一句——以上种种□□恶行,仅仅发生在登基第一年的七个月之间。

——看看人家这效率,是吧?

简单来说,以秦二世皇帝的种种作为,即便夏桀商纣与他一比,那都只能瞠目结舌,高呼后生可畏。

跪坐在皇帝之后的右丞相冯去疾硬着头皮撑起了身体。这倒不是冯丞相胆气独壮,敢于冒着奇险去触碰祖龙逆鳞,主要是形势所迫,逼不得已。先前提及什么“鲍鱼”、“腊肉”、“胡亥”时还可以装死,但眼见这天音口口声声涉及大秦的社稷江山,那百官之首的丞相便不能不有所陈述了。偏偏皇帝亲信的左丞相李斯已经瘫在地上成了一块死肉,那就只有无奈背锅的冯去疾来扛这个雷。

他膝行向前,勉力压抑着心中惊惧,叩首向皇帝呈报:

“陛,陛下,事关重大,是否派人将此处看管起来……”

否则闲杂人等冒险上山,要是看到了什么熏蒸流程、宫廷秘闻,那该如何是好?

始皇帝终究是始皇帝,被反复刺激后俨然已经生出了抗性。虽然听着头顶在娓娓科普胡亥的高效率亡国□□,居然都依旧能保持勉强的镇定。他缓缓点一点头,又多说了一句:

“记录下来。”

冯去疾如蒙大赦,赶紧俯首奉命,而后从腰间抽出来一只小匣,抽出毛笔展开绢帛,就地便开始书写——丞相地位尊崇,做这样刀笔吏的琐事原本算是侮辱;然而今日冯去疾挥毫泼墨,却只觉感激涕零,不能自已。真要有什么不长眼的刀笔吏上前代劳,恐怕立刻会招来丞相的雷霆回击。

开玩笑,好不容易有个差使可以转移注意力,如若不赶紧抓住,难道还继续跪伏在地如芒刺背,等着听皇子的亡国流程不成?

——那是做臣子的该听的吗?!

【到秦二世二年,自觉已经完全稳当的胡亥将他的治国理念推向了顶点。七月,在天下汹汹皆反的背景下,二世以谋反不忠、治盗贼不力的罪名诛杀李斯、冯去疾、冯劫等,毫无疑义的向整个朝廷宣传了皇帝的脑回路——所谓烂泥地里猪打滚;只要大脑足够单纯,就不会再有任何忧虑与痛苦。

于是,百官们立刻明白了一个小小的真理:这位秦二世皇帝是个古今罕见、天下无双的傻哔。不能再指望他拥有正常人的大脑。

与掌握权力的傻哔共事是相当危险的。身段灵活的叔孙通博士因此脚底抹油,果断溜之大吉。】

被骤然点名的冯去疾僵住了,毛笔悬在空中,落下老大一个墨点。

被誉为“身段灵活”的叔孙通博士身体一颤,只能死死将脸贴在地面,免得被近在咫尺的皇帝看见神色中的惊惧惶恐。只能说天有不测风云,纵使以叔孙博士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绝顶天赋,在如此惊心动魄的高端局之前也实在不堪一击,唯有装死了事。

而其余大臣则更为惊惧了。他们扪心自问,省己身——自己的才能有李斯李丞相的一半么?自己阿谀奉承的水平有叔孙通博士的十分之一么?自己的家世可以与冯去疾相提并论么?

不行,当然不行。

他们或许不了解皇帝的幼子胡亥,但他们可太了解叔孙博士了——就连叔孙博士都伺侯不了的人物,这世上还有谁能应付呢?

仅仅一瞬之间,跪伏的百官便在无声中达成了默契。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可以看到偌大秦朝如此之迅速的土崩瓦解——二世二年初时秦军还能有效压制义军,到七八月时天下大势就再不可问,连退守函谷都不可能了。虽然“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也”,但这亡国的速度未免过于惊人,即使广神都只能自愧不如,高呼前辈不可战胜。

当然,公允来说,这年速通亡国的记录也实在不能全甩锅在胡亥身上——虽然这位的确是败家子里罕见的奇才,举世无双的千古一弟,但他接手的帝国也并非完美无瑕,甚至可以说危机四伏。这些隐伏的危机与胡亥举世无双的败家才华相结合,才有这令人瞠目结舌的亡国速度。

始皇帝的功业当然是伟大而辉煌的,但辉煌背后却有挥之不去的阴影。如果抹去史册中祖龙那些耀眼的功业,暂时无视掉那些煊赫的巡游、临幸、勒石纪功,那么我们会看到相当之尴尬的记录:

始皇帝二十九年,张良以力士刺杀皇帝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始皇帝十一年,祖龙微行咸阳,于兰池遇盗,武士杀之,大索关中日,无所得;

此外,还有那句永久铭记于历史的名梗:始皇帝出游会稽,前楚国余孽项羽与叔父一同围观,竟然可以当众感慨:“彼可取而代之!”

种种征兆回响于史册的间隙中,毫无疑义的指出了新兴的秦王朝的危机:亡国的六国士人仍旧怒火不熄,潜伏在各处等待着发动致命的报复;而原本强大、精密,征战天下的国家机器也渐渐出现了锈蚀,各地的郡守们纵容叛贼在自己的地盘上来去自如,甚至与他们共同议论大事,允许他们干涉属地的政务、秘密豢养死士,这样暧昧不清的态度,你说郡守们是在想什么呢?他们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

当然,如果说士人与官吏们的居心叵测只是火苗,那么始皇帝役民过甚,那些不堪劳役的百姓的呻\吟便是满地的柴草。秦朝的天下绝非安若泰山,而根本就是端坐于积薪之上。

某种意义上,始皇帝频繁巡幸并大肆招摇,还真不是为了什么享受——以那时的条件,长途跋涉不可能享受得起来;究其本心,多半是为了震慑天下,以皇帝的威严维系摇摇欲坠的社稷。】

冯去疾奋笔疾书,冷汗不由一滴一滴冒了出来。窥一斑而知全豹,仅仅听到天音随口列举的那几次刺杀事件,他猜都能猜到六国余孽是何等的泛滥嚣张,而心怀侥幸,纵容叛逆的又何止是郡守?在咸阳刺杀皇帝的盗贼居然都会被放脱,只能说明御史已经从里到外腐烂了个干净,甚至连欺上瞒下的能力都丧失殆尽了!

御史是丞相直属,这样的差错怎么可能逃得了干系?!

但在惊惧惶恐之余,冯去疾心中却不可遏制的生出了迷惑:六国余孽当然是清理不尽的难题,但至少到现在为止,大秦的官吏系统还在正常运转;怎么,怎么不到十年的光景,便是这样房倒屋塌的样子?

到底发生了什么?!

相较于丞相的惶恐不胜,负手望天的祖龙却莫名平静了下来。在刚刚被剧透胡亥的快速亡国流程之时,皇帝还会因为破防与惊骇而怒不可遏,但当天幕犀利指出盛世下隐匿的累累隐患之时,祖龙的心绪反而迅速恢复了镇定,冰冷的理智浮出怒火,再次接管了大局——这是幼时在赵国为质子的十年磨砺出的心性,愈是艰难困苦、危机四伏的时候,反而愈发能激发出冷静克制、漠然压制情绪的本性。

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性,大概祖龙是不可能活到现在的。

自诛灭吕不韦囚禁赵太后以来,始皇帝已经很久没有体会过这种心绪了。大一统的狂喜与兴奋太过于猛烈,即使皇帝也不免沉浸其中,难以自制。但现在眩晕的狂喜散去了,祖龙抬头凝视天幕,心中涌上了久违的冰冷与沉静。

“把名字记录下来,交御史大夫。”他淡淡吩咐。

【所以问题来了——秦朝统一才不过十余年,是怎么快速搞到这样摇摇欲坠、内外皆反的样子的?

自汉初以来,历代士人对大秦暴亡的反思是层出不穷的,但思路大多局限在道德上,什么“仁义不施”、“弃仁义而尚刑罚”、“绝圣人之道”,虽然点出了始皇帝滥用民力、盘剥天下的种种弊政,但总未说清楚关窍。始皇帝固然滥用民力,但六国交战百年征发壮丁无数,难道又是什么推尚仁义的圣人之国了么?六国士人们前赴后继的反秦,总不能是为了道德情操吧?

他们有那么高尚么?

因此,究其根本,还是秦末张耳、郦食其的话说得透彻,秦的无道在于“破人国家”、“亡人社稷”,但请不要误会,反抗秦的无道并不代表对六国的忠诚;他们之所以要保全六国的社稷,以张良的话概括,那就是:“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有了六国,有了六国的社稷,天下的奇谋英杰才有用武之地,他们才能在诸国纷争中一展所长,轻易夺取富贵。

战国时诸王求贤若渴,招揽士人从不吝惜,只要一言得用,立刻就会赏赐黄金珍奇、官职土地;策士辗转于列国之间,富贵权势真是唾手可得。现在六国灭亡了,士人们再无往日风光也便罢了,偏偏始皇帝又决意全面推行郡县、委任官吏,丝毫不留分封的余地——没有分封的诸侯王,士人们到哪里谋求官职、博取富贵?喝西北风去吗?

即使是始皇帝,这样不留情面的让所有人喝西北风,那仇怨也结得太大了!

更何况被得罪的六国策士也绝非凡俗,始皇帝或许是矫摇九天的神龙,但长袖善舞、纵横捭阖的策士们亦是狡诈凶狠的猛虎。战国数百年以来,策士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奇谋秘计不可胜言,而今同仇敌忾齐力抗秦,那又会是怎么样的心腹大患?】

冯去疾记录的笔渐渐颤抖了起来。毫无疑问,这已经是在当面直斥皇帝“郡县”的过失。但其余也罢,郡县制却偏偏是皇帝最不可触碰的逆鳞,即使前丞相王绾,也因此失意于皇帝,终究罢废闲居。皇帝自然拿天幕无可奈何,但会不会迁怒于他人?

但出乎意料,皇帝并未表现出任何的怒气。他仰面观天,依旧默默思索。如此沉吟片刻之后,却低头瞥了一眼叔孙通(叔孙通的上身又是一个哆嗦)。大秦一统之后,的确有不少儒道纵横各派的士人在他面前百般游说,试图重开分封。但以始皇帝的敏锐英察,自然立刻便窥见了他们希求富贵的意图,因此不屑一顾,尽数拒绝。

他奋六世之余烈打下的社稷,为什么要白白分予这些好乱乐祸的妄人?

可现在想来,即使自己能够压制住这些渴求富贵的士人,自己的子孙又能压住么?

即使都能压住,难道又真要这样反复缠斗下去么?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看到六国余孽们在秦汉时秦汉两朝截然不同的嘴脸,他们在始皇帝手下高喊复六国社稷,等到大汉定鼎后,却从此闭嘴不言,乖乖服从新朝,再也没有搞过任何的六国复辟。究其原因,无非是汉高祖部分的恢复了分封制,将亲戚子弟立为了各地的诸侯王,为诸侯国同样设置了丞相、御史、中尉等等官职,等同于将官职数量瞬间扩充了十余倍之多,天下浪荡无依的士人,终于可以重温往日的荣光了。

所以你看,自古以来,编制都是永远的神。】

这一次,不仅仅冯去疾与叔孙通茫然不解,就连侧耳聆听的始皇帝都不觉皱眉:“编制”又是什么?

虽然“永远的神”云云实在不解其意,但听起天音的语气,似乎像是什么了不起的善政,也不知大秦是否可以效仿。

【对于六国的士人来说,他们只想当匡复六国社稷的忠臣,至于这六国的王位上具体坐的是谁,那无所谓。

所以,秦朝速亡的原因很简单,“士民咸怨”而已。士人被祖龙逼得喝西北风,所以怨恨秦朝;百姓被劳役过甚,所以怨恨秦朝;最后胡亥杀宗室与重臣如宰鸡,秦朝上层的心态彻底崩溃,干脆投了了事——管齐下,才有这样利落的亡国速度。

究其根本来看,还是始皇帝太猛烈,太急躁了。以后世的角度看,分封当然比郡县更落后,主张分封的六国士人们也是毫无疑问腐朽且守旧的力量。但腐朽与守旧从来不代表弱小,士人们或许并不站在历史的潮流上,但他们依旧是精明、狡诈、富有才华的。无视这些人的力量,当然是极大的错误。

但错误并不代表会亡国。事实上,即使秦二世倒行逆施,秦朝的根基,所谓天下无敌的秦军,依旧在稳定的发挥作用。纵使士民咸怨,纵使官吏腐败,纵使士人反心勃勃,司马欣、章邯等名将也依旧一次又一次的压下叛乱,为大秦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因此,在秦军争取的这缓和时间里,一个合格的二世皇帝该做的便是直面矛盾,尝试解决困难——事物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郡县制固然先进,但却不妨以部分的分封来缓和六国士人的情绪;此外,过重的劳役可以暂停,没有必要的赋税可以蠲免;在保持秦朝制度的前提下,大可以向关东的风俗让步,削减秦与六国遗民的敌对气氛。

简单来讲,汉高祖皇帝刘邦那一套。】

始皇帝与冯去疾一起皱起了眉——先前听天音的种种泄漏,他们已经猜测到了大秦之后便该是这从听过的“汉”;原本以为只是六国与秦鹬蚌相争后侥幸得利,现在听到这汉高祖刘邦的种种作为,不由凛然生出警惕:这的确是个人物,而且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心腹大患,这决计是难以预料的心腹大患!

相较于警惕莫名的皇帝与丞相而言,乖乖伏地装死的叔孙通却留意到了剩余的细节——因为自知斤两,他不敢细听大秦灭亡的种种预言,只是在无意间听到了那句“事物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引言,不由便微微一愣,随后大觉惊愕:

这样的微言大义、发人深省,莫非是哪个圣人的原话么?

【所以怎么说来着——虚假的秦二世:胡亥;真正的秦二世:刘邦。

相较于胡亥这个宝贝来说,高祖皇帝才真正是扶苏既不同父又不同母的亲兄弟,祖龙精神上的好大儿,大秦最后也是最伟大的遗孤,郡县制的心肝肉——他建立的王朝堪称是大秦的一键粘贴,简直不用调色盘都可以空口鉴抄;他同时又修订了先进制度的所有弊病与漏洞,将秦始皇开发的秦beta版迭代到了秦2.0旗舰版,令秦制源远流长,再也不可断绝。

孟子说,天底下最大的孝顺,就是光大父母的遗志,宣扬祖先的美名;那以此而论之,天下还有比刘邦更孝顺大秦,孝顺祖龙的子孙吗?

——孝不可言,孝不可言呐!

当然,刘邦毕竟是被赞为封建时代政治第一的绝世人物,一般的二世皇帝必定不能碰瓷。但没有关系,走不了大秦孝子刘邦这条留名千古的通天大道,还可以折中嘛——只要罢免劳役、削减赋税,平息百姓的怨恨,那士人的愤怒再大,终究也只是无源之水而已;或许六国的余孽们仍旧能搅乱社稷,但危害必将显著下降。

又或者,又或者,继任者昏庸到连爱惜民力都不懂了,那固然是危险至极的思路,但也不等于就立刻灭亡。大秦的军队尚且强盛,即使全然依靠暴力维系统治,拖个十几年问题不大,无非是广大帝1.0版本;只要死得早,说不定还能把锅甩给后人。

总的来讲,面对大秦这张考卷,继任的二世皇帝有上中下策,上策可以名扬千古,缔造伟大的王朝;中策可以勉强维持,混个不好不坏的结局;即使是下策,那也有十几年妄作威福的好日子可以过。毕竟大秦烂船尚有斤钉,败家也是要时间的。

那么,胡亥做了些什么呢?

胡亥没有做什么。他只是向世人证明,古往今来所有一切对于昏庸、残暴、无能的理解,都太缺乏想象力了,完全无法揣摩出一个蠢猪皇帝真正的下限。他也向世人证明,只要你蠢得超出理解,那就是最聪明的人都只能瞠目结舌。

——简单来说,胡亥等于抢过了这张试卷,把监考老师捶一顿后撕烂了答卷,顺便还往上面尿了一泡。】!

本文网址:http://lishizhibokaijuweilishiminjutoux.quwenyi.com/48983761.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quwenyi.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