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艺小说 > 其他类型 > 高难度谈话的艺术 > 非常境地,宜随机应变——各种场合下的最有艺术的说法

非常境地,宜随机应变——各种场合下的最有艺术的说法

推荐阅读: 我还能苟[星际]星际第一火葬场超级惊悚直播坠落八卦误我女配在婆媳综艺爆红了科举文继母养儿日常英灵变身系统3职业替身小崽崽找上来了魔道祖师针锋对决某某职业替身,时薪十万穿到乱世搞基建(女穿男)人设崩塌后我c位出道了[古穿今]哭大点声成为无限游戏美人NPC娇妾非人类医院

在美国第35任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过程中,肯尼迪的年轻和孩子般的外表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不利条件。众议院发言人萨姆?雷伯恩就攻击肯尼迪是乳臭未干的几个民主党领导人之一。肯尼迪哈哈一笑,把问题抛到一边:“萨姆?雷伯恩可能认为我年轻。不过对一位已是78岁的人来说,他眼中的大部分人都年轻。”可是这个问题始终纠缠着肯尼迪。哈里?杜鲁门在一次全国性演讲中向肯尼迪挑战。“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极其成熟的人。”这位前总统说。肯尼迪用逻辑和机智回敬了他的挑战。他说,如果年龄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标准的话,那么美国将放弃对44岁以下所有人的信任。这种排斥可能阻止杰佛逊起草《独立宣言》,华盛顿指挥独立战争中的美国军队,麦迪逊成为起草宪法的先驱,哥伦布去发现新大陆。

肯尼迪在遭到突如其来的诘难时以非常机敏的方式巧妙地回答对方并予以有力的反击。机敏是机智、敏捷,体现的是人们对矛盾的感受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变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判定相应的对策,而且还要随着事情变化不断调整应变策略。

机敏者一般都是成熟稳重的,特别是身处窘境时,沉着稳重更有助于提供化解尴尬的妙法。巩俐有次在香港接受访问,有个记者问道:“您觉得自己漂亮吗?”这时候回答“是”或者“不是”似乎都不够妥当,巩俐想了一下说:“我觉得我的牙齿是漂亮的,虽然不整齐却与众不同。”这样的回答博得了全场的掌声。

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中美作家会议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中国作家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5斤重的鸡放进一个只能装1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蒋子龙微笑道。那是一个谁也无法解开的“谜”,然而,我们的作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这位英国记者忽然让摄像机停下来,然后对梁晓声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能毫不迟疑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好吗?”梁晓声不知有诈,欣然答应。谁知那位英国记者一扬手,遮镜板“啪”地一声响,记者把话筒放到自己嘴边,说道:“没有文化大革命,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您看来究竟是好是坏?”说完把话筒立即伸到梁晓声嘴边,摄像机对准了梁晓声的脸。在这进退维谷之际,梁晓声却不动声色地说:“在我回答您这个问题之前,我也问您一个问题: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

在这里,梁晓声也是巧妙地应用了“反弹”的应答技巧。

当你面对尴尬,一般是对方故意为难你的时候,很好的办法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找到对方的思考逻辑,用同样的方式请对方予以解释,从而化解难题。

在社交场合,有时会遇到别人有意无意抢白你,奚落、挖苦、讥讽你,你该怎么办?有随机应变能力的人,能调动自己的智慧,化被动为主动,使尴尬烟消云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可视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应付办法。

若判明来者不善,是怀有恶意,故意挑衅,你可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有理、有利、有节,有礼貌而巧妙地回敬对手,针锋相对,“原物”顶回。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同周总理谈话时,看到桌上有一支美国派克钢笔,就带着几分讥讽的口气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何还要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庄重而又风趣地答道:“提起这支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嘛,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了。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这支钢笔。”

如果有人用过于唐突的言辞使你受到伤害,或叫你难堪,你应该含蓄以对,或装聋作哑、拐弯抹角、闪烁其辞,或顺水推舟、转移“视线”、答非所问,谈一些完全与其问话“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用这种委婉曲折的方法反驳对手,定会取得奇特的功效。

有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棘手犯难的问题,对此若以幽默谐趣的方式回答,往往会“化险为夷”,改变窘态。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转为“柳暗花明又一村”,使尴尬局面消失在谈笑之中。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练就随机应变的语言表达功力很重要,但切不可主动进攻、出口伤人,而且防卫要注意有礼貌。

人际交往中,遭人误解是难免的事。在遇到误解以后,有的人感到委屈、悲伤;有的人情绪消沉,认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也有的人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感到别人太不理解自己了,打算采取以牙还牙的报复手段,想以此来消除遭人误解所带来的怨恨。正确的做法是,对误解要“解”不要“误”。所谓“解”,就是缓解、化解矛盾,让误解成为“雪消春水来”的转机。

生活中的误解大部分是由于别人不了解实际情况而产生的。因此,当误解产生时,你应当寻找合适的机会,把事情向当事人解释清楚,让对方了解事情的“庐山真面目”。在申辩、解释时,态度要诚恳,要尽可能平心静气,采取谅解别人的宽宏态度,切不可因内心不满而使用过激的言辞。一旦情况清楚了,对方的误解自然便会烟消云散了。

对有的误解,应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寻对策,不要轻易地指责误解你的一方。应该说,只要对方不是故意找你的茬,与你闹别扭,他对你产生误解总是有原因的。因此,你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被对方误解的言行。如果有,应“有则改之”,立即找到症结,并向对方解释清楚,保证今后多加注意;如果没有,你也不要随意责怪对方,而应采取积极适当的方法,消除对方对你的误解。

对于那些难以申明或一时无法用行动来证明的误解,不必计较,也不必着急。有句谚语说得好,“时间是澄清误解的明矾”。误解总要消除,是非总有定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所谓调解,就是当别人发生争吵、产生纠纷时所使用的恰当、得体的语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与别人产生矛盾,引起争吵和纠纷,比如: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陌生人之间等等。对于人际关系中始料不及的纠纷,如果不及时解决,容易使双方积怨加深,妨碍彼此正常的工作、生活。因此,运用恰当得体的语言巧妙地调解纠纷,从而达到“化干戈为玉帛”的目的,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与损失,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和整个社会都变得更加和谐融洽。一般来说,调解时应当把握的原则基于以下几点:第一,点明双方的优点,唤醒他们对自我价值和个人荣誉的认识,从而主动放弃争执;第二,重新解释争执的问题,淡化问题的严重性,使双方认为争吵是没有必要的。第三,转移双方注意力。第四,抓住矛盾的主要一方做工作,让另一方处于“孤掌难鸣”的境地,以此来平息纠纷。在具体的语言运用方面,调解人还应该掌握以下方法。

1.唤起当事人的荣誉感

一个人曾经拥有的荣耀和嘉奖常常会成为鞭策其严于律己的动力,但是在吵架的过程中,人们由于情绪激动,往往容易忘记平时对自己的要求。因此,调解者应该适时地点明争吵者引以为荣的地方,唤起他的荣誉感,使他认识到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应该克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来解决问题,这样才无愧于自己的荣誉,于是自觉放弃争吵。

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乘务员关车门时夹住了乘客,但自己还不认账。这时一青年打抱不平,对乘务员说:“你是干什么吃的!不爱干,回家抱孩子去!”乘务员嘴像刀子,两人吵了起来。这时,车上有位老工人看看青年胸前的厂徽,想起了什么,挤了过去,拍拍青年的肩膀说:“小丁,你当机修大王还不够,还想当个吵架大王吗?”青年说:“师傅,我可不认识你呀!”“我认识你,上次我去你们厂,你站在门口的光荣榜上欢迎我,那特大照片可神气呢!”小伙子一下红了脸。老工人说:“以后可不要再吵架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嘛。”一场纠纷就这样平息了。

在这个例子里,被唤醒的荣誉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小伙子由于打抱不平而与人争吵,老工人及时地提醒他回想起自己曾上过光荣榜,暗示他吵架会损害他的荣誉。小伙子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立刻为自己的冲动感到惭愧,于是很快恢复了平静。

2.强调争执双方的差异性

人们在吵架的时候,经常为了谁对谁错、谁好谁坏而争执不休,直接的褒贬至少会引起一方的不满,甚至伤害其自尊心。因此,劝架者在对一方进行劝解时应该避重就轻,不对双方道德上的孰优孰劣做出判断,而是强调二者在个性、能力上的差异,在客观上肯定一方,使其心里得到满足并放弃争执。

小陈和小杨是某学校新来的年轻教师,小陈心眼细,考虑事情周到;小杨性情有些鲁莽,但业务能力较强。一次,两个年轻人发生了争执,小陈说不过小杨,感觉很委屈,跑到校长处诉苦。校长拍拍小陈肩膀说:“小陈啊,你脾气好,办事周到,这个大家都清楚,也都很欣赏。可是小杨天生是个暴性子,牛脾气一上来什么都忘了,等脾气过去了就天下太平。你是一个细心人,懂得从团结同事、搞好工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你怎么能跟他那暴性子一般见识呢?”一番话说得小陈脸红了起来。

这是一个强调双方差异来解决纠纷的典型例子。校长没有直接批评小杨,而是反复强调小陈脾气好,小杨性格暴躁,这实际上是通过比较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来肯定小陈待人办事的方法是正确的,小陈领悟到校长的意思,自然也不会再跟小杨计较了。

3.用称赞使双方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人们在生气的时候往往很激动,容易做出有悖于自己一贯作风的事情。所以,在这个时候适当地赞美双方,提醒二者冷静地回忆自己在理性状态下的价值和形象,意识到失去理性的争吵只会使自己脱离原有的良好状态,破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在这种提示性的称赞之下,争吵双方可能就会顺着台阶而下,平息一场即将升温的纠纷。

星期天,小陈一家包饺子,婆婆擀饺子皮,小陈夫妻俩包。不一会儿,儿子从外面跑进去:“我也要包。”

婆婆说:“大刚乖,去洗了手再来。”

儿子没挪窝,在一旁蹭来蹭去。妻子叫道:“蹭什么!还不去?快去洗手,看弄得一身面粉,我看你今天要挨揍。”

“哇……”5岁的大刚竟哭起来。

“孩子还小,懂什么?这么凶,别吓着他!”婆婆心疼孙子了。

“都5岁了还不懂事,管孩子自有我的道理。你总是护着他,那就是害他呀!”妻子很不高兴。

“谁护着他了,5岁的孩子能懂个啥,不能好好说吗?动不动就吓他!”

小陈一看,自己再不发话,“火”有越烧越旺之势。便说:“再说,今天这饺子可就太咸了哟!平日里,邻居、朋友都说我有福气,羡慕我有一个热情好客、通情达理的母亲,夸奖我有一位事业心强、心直口快的妻子,看你们这样,别人会笑话的,都是为孩子好。大刚还不快去让奶奶帮你洗洗手,叫奶奶不要生气了。”又转向妻子:“你看你,嘴噘得都能挂十只桶了。生气可不利于美容呀!”妻被他逗乐了。那边,母亲正在给孩子擦着身上的面粉,显然气也消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适当赞美双方的妙处。在争吵双方都在场的情况下,小陈借着别人之口把母亲和妻子都夸奖了一番,并且提醒她们,如果不停止争吵,只会引来别人的笑话。两位当事人受到赞扬之后心情渐渐平静下来,意识到了自己的冲动,为了保护自己在街坊邻居中的美好形象,她们立刻顺水推舟,相互和解,一场家庭纠纷由此解决了。

4.重点做较固执一方的工作

在产生矛盾的双方中,经常有一方比较容易听劝、另一方比较固执的情况。而且往往矛盾的激化就是因为固执一方坚持己见、不肯忍让而造成双方僵持的尴尬局面。此时,劝解者应该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利用较通达一方希望和解的心理并与之积极配合,主要针对固执一方做工作,只要解开了他的心理疙瘩,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943年,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谈。斯大林严肃、冷淡,而且沉默寡言。罗斯福想尽一切办法打破斯大林的缄默。三天过去了,毫无进展。到了第四天,他决定采取一个新战术。他先在暗中对丘吉尔说:“温斯顿,过一会儿我将要干的事情可能和你无关,或者冒犯你,我希望你别恼火。”

罗斯福先和斯大林进行个别谈话,谈得好像十分友好而投机,结果引得其他人也来旁听。斯大林脸上仍然没有笑意。这时候,罗斯福用手遮着口角,低声说道:“温斯顿今天早上真有点儿古怪,他从床的一头转到另一头,不知他干些什么玩意儿。”此时,斯大林的眼神微露笑意。随后,他们坐在会议桌前时,罗斯福攻击丘吉尔,用一连串无聊的话取笑他,说他的英国绅士风度、他的大雪茄、他的古怪动作,又讲了约翰牛(指英国人)的种种笑料。斯大林开始不为所动,可丘吉尔满脸涨红,瞪目怒视。他越恼火,斯大林越发感到可笑。最后,斯大林终于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罗斯福接着讲下去,一直讲到大家和斯大林一同欢快地大笑为止。此后,斯大林称罗斯福为“约瑟大叔”,经常向他露出笑容,还常常主动和他握手。

在上例中,斯大林的冷淡使谈判出现了僵持的局面,阻碍了会议的顺利进行。罗斯福知道丘吉尔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相处。在这种情况下,他抓住斯大林这个“主要矛盾”,事先暗示丘吉尔,然后对丘吉尔开一些善意的玩笑,这些玩笑正好迎合了斯大林的心理,使他很快打破缄默,气氛立刻变得轻松起来,尴尬的局面也由此结束,此后的会谈也取得了进展。

5.对争端作淡化处理

人们在气头上的时候,往往会感情用事,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常常被当事人认为是忍无可忍,不可挽救的。此时,调解方应该帮助当事人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性质,强调事情的普通和细小,引导其冷静思考,使之意识到自己夸大了事态的严重性,从而看淡争端,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某厂一对新婚不久的夫妻因家庭小事闹矛盾,女方一气之下跑到娘家哭诉告状,说男方欺负她。哥哥听罢心想:妹妹结婚不久就遭妹夫欺负,日后哪有好日子过?于是气愤地扬言要去教训妹夫,这时,父亲充当起“和事佬”来,首先对儿子说:“教训他?别冲动!教训他就能解决问题吗?再说,他家又不在厂里,一个人孤立无援的,你去教训他,旁人岂不要说闲话?好了,妹妹自己家里的小事,用不着你操心,还有我和你妈呢。你管些自己的事去吧。”待儿子息怒离开后,父亲又劝慰女儿说:“别哭了,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都结婚出嫁了,还耍小孩子脾气,多羞人。小夫妻哪有不吵架的?我当初和你妈就常吵闹呢。不过,夫妻吵架不记仇,夫妻吵架不过夜。你不要想得太多,日后凡事要大度些,不要像在娘家那样娇气任性。好,快点回你们小家去,等下他在家里急死了。不要让他到这里来找你回去,他是个不错的小伙子。家丑不可外扬,以后丁点儿大小矛盾不要动不动就往娘家跑!”女儿点头止哭,很快像没事一样,回她的小家去了。夫妻吵架本是很平常的事,而当事人本身却认为事情很严重。因此,父亲在劝慰女儿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夫妻闹别扭只是“丁点儿”小的事情,促使女儿把争端看得淡一点。女儿在冷静思量之后,认同了父亲的看法,思想通了,气也自然消了。

6.重新解释争执点

在日常生活中,一句不小心说错的话常常会成为人们发生口角的导火索,吵架双方为了这一个具体的争执点而互相埋怨,怒气冲天。这个时候,劝架者应该绕过这一争执点,另辟蹊径,从一个轻松幽默的角度出发予以重新解释。这种风趣独特而又自圆其说的说法往往会使双方当事人感到意外和好笑,气氛立刻由紧张转为缓和,争吵双方也不好意思再发火。

老张刚刚从局长的职位上退休,一下子极不适应,心情烦躁,火气很旺。这天闲着没事出去溜达,到了午饭时间还没回家。老母亲、妻子和儿子做好了饭,端上了桌,就坐在饭桌旁等他回家好开饭。儿子等急了,就说:“这个时候了,老头子怎么还不回来?”老张恰好进门,听儿子称自己是老头子,感到大不敬,火就上来了,怒骂道:“老子刚退休几天,你就瞧不上了,爸爸都不叫了……”还准备骂些更难听的话。老太太见状,赶忙为孙子打圆场,她平时爱看点闲书,便巧借纪昀妙解“老头子”的方法说道:“你不是老头子是什么?俗话说,老小老小。你与儿子一般见识,岂不是‘老’?你在单位过去是局长,在家里户口簿上是户主,岂不是‘头’?你年龄再大、官再大,也是我的儿子,岂不是‘子’?”老太太的这三解一说完,紧张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老张也不好再继续发火了。

这是一个通过重新解释争执点来制止争吵的有趣例子。老张因为儿子无意中称他为“老头子”而大发雷霆,老太太抓住“老头子”这根导火索,巧妙地借用纪昀曾用的方法对这三个字进行一一解说,讲得合情合理而又诙谐风趣,气氛立刻轻松起来,老张的火气也不好再发作了。

7.将严肃的问题诙谐化

如果纠纷双方是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而互相争执,那么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带来的压力往往会加深他们之间的敌意,促使他们更加坚持己见,互不示弱。为了打破这种僵持不下的局面,调解方应该采取巧妙的方法将严肃的争执点转化为诙谐幽默的形式,使双方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交谈气氛变得轻松,为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1943年11月底,在德黑兰会议上,就如何处置德国纳粹分子一事,苏联元首斯大林跟英国首相丘吉尔发生了争吵。斯大林毫不掩饰他对纳粹的仇恨,认为至少应处决5万名纳粹分子,一经俘获,立即处决。企图利用德国来制约苏联的丘吉尔一听,跳起来大声反对。斯大林紧盯着丘吉尔,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枪毙5万人!”丘吉尔毫不示弱,坚持己见。在场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这个问题上倾向于斯大林,但他不是简单地支持斯大林,而是用折中的方法笑着调解道:“我要来调解你们的争执了,那么减为49500人行不行?”斯大林一听,自然高兴,而丘吉尔则感到自尊心得到尊重,便不再坚持,于是会议顺利地进行下去。

在这个例子里,如何处置德国纳粹分子一事关系到苏联、英国的切身利益,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斯大林和丘吉尔为了本国利益互不让步,争执不下。其实,斯大林说的“5万”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罗斯福把它降为“49500”这个确定的数字,就好像用市场上的讨价还价来解决这个严肃的问题。这种有意的不合时宜的说法产生了幽默风趣的效果,缓和了会议上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使事态很快出现好转,会谈得以顺利进行。

8.开诚布公地说明问题的利害

对有感情纠葛的双方进行说和,往往采取两种方法:委婉可以曲尽其妙,直接也能尽释前嫌。只要你摸准双方的性格,能利用有效时机和场合,在闹着别扭的双方面前开诚布公地把问题指出来,还可能更让人感动。

甲乙因年终评优弄僵了关系,以后两人在工作中便相互拆台,不愿真诚合作。林是他们的领导,他让两人坐到一起,单刀直入地说:“评优本是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但你们因此而弄出了矛盾,影响了工作,评优活动就失去了意义,这太令人痛心了,其实你们看重评优,说明你们要求进步,但要更好地表现自己啊!你们现在的行为不是给自己抹黑,打自己的耳光吗?”

这里,林没有把自己装扮成“救世主”、“法官”的模样,而是诚心为了解决问题。所以他的调解辞令虽然激烈却很坦诚直率,虽然直接却不矫揉造作,效果自然是喜人的。

9.用善意的谎言给双方创造重新交往的机会人与人之间一旦闹出矛盾,即使有恢复关系的愿望,也缺乏采取行动的勇气。调解者除了做好思想工作、让双方不赌气外,还得想方设法让双方握手,并从此往来如初。这第一步交往最好由你“导演”一下,比如工作上让双方多协作,生活上制造双方交流、交往的机会等。

于霞与金红关系弄僵后,钱惠要做两人的“和事佬”。在一个适当的机会,钱惠找到金红说:“于霞要参加职称考试,可没有教材,听说你有,但她又不好向你开口,我说‘让我替你借吧’,你能不能把书借给她?”金红早有与于霞和好的愿望,只是苦于不好开口,见此便顺水推舟,高兴地拿出了教材。拿到书后钱惠又对于霞说:“金红听说你没有书复习迎考,挺替你着急的,想借书给你又不好意思开口,我说‘我替你做二传手吧’,她高兴地把书给了我,你领她的情吗?”

钱惠真有办法,她既让两人心儿接近,又让双方交往的指尖触到了一起。这得益于她精心“导演”了一场“借书”的“戏”和“戏”中那假借双方之口的善意、美丽的谎言。这种方法在丈夫调解婆媳关系中极为有效。如:在母亲面前可“传”一些媳妇体贴婆婆的话:“小刘就是不善于言谈,可她却很有心计,常常跟我谈起怎样寻求名医良方,早日治好您多年的腰痛。”在媳妇面前也应替母亲“传”一些媳妇爱听的话:“这孩子不多言多语,做事踏实,上次是我错怪了她,不知道她还在生我的气没有。”时间一长,婆媳之间的矛盾就会逐渐淡化了。

10.用往事的回忆启动双方情感的闸门有时候,双方的矛盾处在一个僵化、冰冻的季节,双方在心理上对对方已树起了一道严密、对立的屏障,直言劝解不仅不能达到解决矛盾的目的,反而容易激起当事人的逆反心理,使矛盾更加激化。这时,调解者最好结合当事人双方过去的友谊、情感和亲密的状况,以回忆往事的方法唤起他们对往日情谊的感怀,从而感化他们,使他们在惭愧、不安与反思中化解矛盾。

有两位同胞兄弟因遗产问题发生了纠纷,他们便把外地的大姐请回来作裁判,以求得财产的合理分配。大姐到达的当晚,亲自下厨为两位弟弟做饭。在饭桌上她见兄弟两个互不理睬,便叹了口气说:“哎,如今经济条件好了,办一桌饭也不费力了。想你们小时候连鸡蛋也吃不上呢!有次见别人家的孩子吃鸡蛋,你俩就吵着也要吃。我没法子,就煮了一个洋山芋骗你们说是洋鸡蛋。你俩高兴得直拍手,一个说,弟弟你先来一口;一个说,哥哥你先来一口……”说着说着,大姐眼圈红了。两位弟弟的心弦被触动了,都不好意思起来,接下来再进行遗产分配自然就容易了。

大姐是聪明的,她明白就事论事可能会使两人觉得不公平,于是便用回忆往事的方法,对其进行“润物无声”的感化,勾起了兄弟间的亲情,两人自然不会再在财产上斤斤计较了。

11.突出双方间的共同性

前边讲过强调双方的差异性。强调差异多是在性格、脾气上给双方找出一些值得让人谅解的理由;而突出共同性,则是指在调解中坚持求大同存小异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力争利用双方的“同”而抵消因为“异”而导致的矛盾。尤其是对那些双方都比较顽固的人,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向“同”上靠拢。只有在“同”上巧牵连、做文章,才有利于他们向和平友好的方向发展。

有对夫妻闹离婚,有个朋友担任“和事佬”,特意为两人办了一桌酒菜。但无论她怎么做工作,就是无法解开两人的心结。后来她忽然想到两人对儿子的感情都非常深,于是便把话题一转,对他们讲了一段新闻,说是湖南某地有个小孩,原本十分听话,但自从父母因故离婚以后,由于母亲改嫁、父亲消沉,他开始变得孤僻、暴戾,经常打架斗殴,最后终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其实,天下所有的孩子大都有相同的心理,在父爱母爱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的稚嫩心灵很易因受伤而扭曲。现在,你们的孩子才8岁,正是需要你们两人共同负责任的时候,可不能因小‘异’而舍大‘同’啊。”此时,恰巧儿子斟了满满一杯酒递过来:“爸爸妈妈,这杯酒你们共同喝,你们永远只能喝一杯酒,永远不要离开我。”两人稍愣之后,妻子搂过孩子,丈夫惭愧地低下了头。

看得出来,朋友没有过多地涉及“异”,不仅保留了他们的“异“,而且巧妙地利用“同”——他们共同关爱的儿子来牵线,调解的效果自然十分理想。

12.绕过矛盾从双方自身的表现入“口”

有时,矛盾的调解者可能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当然这肯定是热心的人。他根本不可能了解矛盾的起因,或者说没有必要也不便细究,只是偶然相遇参与调解。这时最好的调解辞令便是绕过矛盾本身,而从双方自身现在的表现人“口”,避实就虚,以其表现的不良形象来击毁他们的自尊心,从而收敛自己,化解纠纷。

有一次,一对年轻夫妻在大街上吵架,引得一大群人围观。男的戴副眼镜,模样像个知识分子,女的面容憔悴,哭得十分伤心,吵着要撞汽车寻死。那男的大声责骂妻子“没知识,跑到大街上出丑”,旁人怎么劝也不管用。这时一位老人走过来,拍拍那男的肩膀:“看你像个知识分子,有知识就不要闷在肚子里,要拿出来用以说服妻子,你现在的表现还不如没知识的呢。”男的回味一下,不骂了。老人又对女的说:“有话好好说嘛,闷头哭是没有用的。汽车也不能撞,它可是个大力士,你瘦瘦一个人怎么撞得过它呢?”众人笑了,她也不好意思哭了。夫妻俩觉得挺尴尬的,丈夫便拉着妻子默默地走了。

男的样子斯文却举止粗俗,老人没直接批评他,而是避实就虚,把他定位为知识分子,这就暗含了“你没修养”的批评;而对女的所说的话,则在幽默中批评了她“不应为一点小事寻死”。这既符合调解者是陌生人的身份,又能达到目的。这种委婉批评的调解辞令的重点不是彻底地解决矛盾纠纷,或者说也不可能——因为陌生人、路人的身份也决定了他无法做到,但却可以制止矛盾的扩大、激化,避免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

13.把失误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在家庭生活中,婆媳之间是最易产生矛盾的,她们之间的是非的的确确是“清官难断”。而处在矛盾之中的“中间人”,毫无疑问是具有儿子、丈夫双重身份的人。作为儿子和丈夫,一生恐怕都担当着“调解员”的工作。调解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之间的矛盾,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就是:牺牲自己!最首要的一条秘诀就是:把家庭中失误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这种“揽”,当然是用恰到好处的语言把它“揽”过来!

有一天,王刚下班后和妻子一同下厨做饭。正忙碌间,妻子不小心将一大叠盘子摔碎了,“哗啦”一声,响声惊动了里屋的婆婆。本来就与儿媳有些矛盾的婆婆一见儿媳脸红,眉头就皱起,老大不高兴,正要说什么。王刚灵机一动,上前对母亲说道:“妈,不知为什么,上午我在办公室摔坏了一只茶杯,回家来又打坏了这么多盘子,这大概就是老人们常说的祸不单行吧!看来儿子又要倒霉了。”爱子心切的婆婆一听,急忙说道:“得了,摔坏了就好,再也不会有什么大祸了。”

这里,王刚成功地、顺时应变地将妻子摔坏盘子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同时语言中故意表露出“儿子又要倒霉了”的不良信息——其实是虚假的信息,这就让疼爱儿子的母亲将本来要发出的责怪变成了对儿子不吉利的担忧,将摔坏盘子这件“坏事”想象成为儿子免灾的“好事”,因此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争吵。

14.对矛盾双方“各打五十大板”

有时候,很难说矛盾纠纷双方谁对谁错,或是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以至于不好将谁作为主要的或关键的调解对象。这时,不妨将双方“各打五十大板”,都给予一定的批评教育。特别是矛盾纠纷双方都在现场时,更应如此。否则,一方会误以为和事者偏袒另一方而“不服气”,或一方误以为和事者轻视另一方而更加盛气凌人。这样一来,不仅不能解决原来的矛盾,还有可能增添新的矛盾。

一次,某法官妻妹为一个赡养案件的当事人找姐夫说情,并替这位当事人送来一筐鸡蛋。年轻刚直的法官火了,冲妻妹发了脾气,还把一筐鸡蛋摔了出去。妹妹委屈得哭了起来。姐姐便拿出手绢给妹妹擦去泪水,并掏出50元钱塞给妹妹,然后对妹妹说:“你的心思我理解,不过送礼是不对的,不能拿法律当儿戏,以后不要这样做了。你姐夫脾气不好,你是知道的,别跟他一般见识。”妹妹点点头。她又转过身去对丈夫说:“法官先生,不要跟我们妇女耍威风充好汉了,我们不办人情案,但也不能没有人情味呀!妹妹是好心,是出于对那位孤苦伶仃老人的同情才这样做的,我们不能错怪她,快给妹妹赔礼道歉去。”法官遵命了。就这样,妻妹与姐夫之间没有因此产生隔阂成见,不仅和好如初,而且更加亲近。

这里,妻子就采取了“各打五十大板”的方法,以理服人,分头对丈夫和妹妹的不是进行了批评,指出其动机与行为的反差——动机是好的,行为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使他们心服口服,消除了隔阂、偏见与误解。

15.设法转移双方的注意力

当争执双方为了一个具体的争端而互不相让、愈吵愈烈时,气氛常常变得越来越紧张,调解方很难成功地营造轻松氛围,有时甚至会费力不讨好,成为当事人发泄怒气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调解者应该想办法转移吵架双方的注意力,使他们暂时搁置争端,把注意力集中到另一件事情上,从而不知不觉地结束了原来的争执。

爱国将领张学良年轻时,其父张作霖有意跟磕头弟兄于文斗攀儿女亲家,只是因张学良跟于文斗之女于凤至从未见过面而暂搁。一年端午节,后路巡防营统领吴俊升探知于家父女将到张家所居的奉天城,他深知于凤至酷爱字画,便向张作霖献计:“委屈一下少帅,请他以古画店掌柜的身份跟于小姐见面。”这天,于家父女以顾客身份来到了古画店。张学良一见之后便为于凤至的美貌倾倒,但他拿出一幅写明是郑板桥所画的《竹兰图》,于凤至即判为伪作:“板桥画竹兰,挥洒自如,妙趣横生,初看俗拙,实则暗藏风骨。可这张画空有架子却无神韵,显然是今人的赝品。”张学良急忙说:“不!不!画是绢本,又有后代名人题跋,应不是伪作。”于凤于当即反驳:“临摹名家字体高手,各朝都有,上乘者可乱真,但只能糊弄外行而已。”张学良仍坚持说这幅画是真品。于凤至也毫不相让,两人为此争执不已,愈争愈烈。在一旁的吴俊升连忙打圆场道:“既然姑娘不喜欢这张画,再拿一张看看如何?”张学良即拿出苏轼的一幅字画,于凤至判定是真迹,满心喜欢,当场成交。

这是一个采用转移双方视线的方法来制止争吵的典型例子。张学良和于凤至为了一幅《竹兰图》的真伪而各执己见,愈争愈烈。直接制止争吵反而会造成尴尬的局面,因此吴俊升提醒张学良再拿出一幅画来,这幅字画很快吸引了张、于的注意力,于凤至立刻为能购买到苏轼的真迹而欣喜不已,自然也忘掉了先前关于《竹兰图》的不快,避免了不欢而散的结局。

16.在欲擒故纵中完成调解

在调解纠纷时,为了寻找有利时机,调解人不妨把自己的真实意图掩藏起来,先故意放纵他们,然后再收拢过来,这就能起到放长线钓大鱼的效果。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必须搞清双方矛盾的起因以及双方情感关系的真实情况等,免得激化矛盾。

有个家庭,妻子很霸道,经常对丈夫吆五喝六,让丈夫脸面尽失。终于,在因一件小事妻子对丈夫使狠时,丈夫提出了离婚要求。妻子尖声说道:“离就离,不离是孬种!”两人一气之下跑到司法所。司法助理员从他们的言谈中,看出来两人还是挺有感情的,问题就出在妻子的火爆脾气上。于是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严肃地问:“你们二人还有啥异议没有?要是考虑好了,十分钟内就给你们办好离婚手续!”这么快就离了!两人不由气短起来,丈夫瞟了一眼妻子,没底气地说:“她想离,那——就离吧。”妻子却急了:“可俺正怀着孩子呢。”至此,司法助理员才向当妻子的讲起道理来,说到最后,妻子不好意思了,拉起丈夫就走……在这里,助理员了解这对夫妻的感情其实是很深厚的,只是性格上合不来,没有更大的矛盾。这次闹离婚只是双方的意气用事,双方在火头上又谁也不愿意低下头来,所以闹到了司法所。因此这才故意——“纵”——“十分钟办好离婚手续”,以此来提醒他们二者,你们几年的夫妻感情,就要在这十分钟内彻底地破裂了!果然,对感情的珍惜使他们战胜了意气用事。在这里,助理员隐藏了自己“合”的意图,故意爽快地允许他们离婚,终于让他们亲口说“合”,最后才又“擒”了回来,从而达到了自己调解的目的。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借口的作用不可小觑。无论是因为个人隐私及其他原因,还是因为某项社会活动的特殊性,适当巧妙的借口会成为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有助于办事圆满成功。那么,怎样才能把你善意的借口说得合情合理呢?

1.借口要实在,避免他人尴尬

在舞场上,别人好意邀你,而你内心实在不想跟他跳,那就找个理由吧:“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既达到了谢绝的目的,又不伤别人的自尊心。年轻的女孩子常会遇到下面的情形,该怎么处理呢?

小李24岁,才貌双全,大学毕业后分到一家公司。不料,她的顶头上司——部门经理对她一见倾心,观察了一段时间后,见小李好像名花无主,便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可是小李却觉得上司锋芒太露,好出风头,不适合自己的性格,决定拒绝他,但是直接回绝又怕伤了上司的自尊,给自己以后的工作带来被动。考虑再三,最后小李找了个借口,彬彬有礼地告诉经理:“我已另有所爱,只是男友暂时在外地工作。”

如此一来,经理在“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深深遗憾中打消了自己的念头,和小李以正常的上下属关系相处了。

2.借口要圆滑,避免别人生怨

事物总是多侧面、多层次的,从不同角度、不同着眼点看同一事物,结论会大不一样。改变评价事物的标准,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借口。

小林陪女友逛商店,女友在某时装店看中了一件风衣,价格不菲,而小林却觉得这件衣服其实很普通,不值这个价。但是在女友面前不便直说,否则女友会认为自己是个小气鬼,免不了要闹一阵子情绪。只见小林鼓动女友试衣,左看右看后对女友说:“很合身,但我觉得你穿上它,气质不如从前了。主要是款式太新潮,不适合你当教师的职业特点,倒更像是较前卫的女孩穿的。”女友一听此话,忙不迭地脱下风衣,拉着小林离开了商店。

哪个女孩愿在男友面前气质不佳?小林的目的便在这一有关“气质”的借口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了。

再比如,你所在的单位要推选一位部门负责人,你认为某人不能胜任这个职位,可是你又不想对他的能力加以褒贬。这时你不妨从年龄、身体、家庭负担、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甚至于性别等等多个方面找出一个或几个因素来说明他不宜任此职的理由。如果他事后得知,尽管会对你有些看法,但你没有彻底否定他的个人能力,他的心里还是要好过一些的,就可能不会过多地责怪你了。

3.借口要周密,避免自己弄拙

生活中,你可能常碰到这样的事情:领导、同事、朋友与你相约,同去某处参加一项活动,你当场答应,但届时忘了;或过后生悔,未去赴约。事后你若直言相告,必然会引起对方极大不快,使别人对你失去信任,更有甚者,从此会分道扬镳,结下仇怨。其实,这种时候你不妨找些借口解释一下。

小王在银行任职,常有朋友、熟人约他吃饭,和他拉关系找贷款。小王感到很为难,不去吧,有拂别人的情面,会得罪人;去吧,又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便。几番为难之后他索性找借口回绝了这些约会,自己倒也落得轻松。一般情况下,小王的失约原因有身体不适、家中有事、有客从远方来、有紧急的工作任务要加班加点地处理等。小王感到,从这些借口中挑选较合情合理的一种作为事后的解释,比直言告之的效果要好得多。

4.借口要灵活,求得别人的谅解

灵活的借口,最好要以非个人的原因作挡箭牌。以非个人的原因作借口,一则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使借口变得更加有力;二则可避免对方将矛头直指于你,让他明白另有原因,而你却可能是赞同他的。

现代社会,交际应酬是众多男性的必备功课,其主要内容便是吃饭喝酒,一醉方休。很多男士一见酒瓶就胆战心惊却又不知如何拒绝。但也有“聪明人”,席间,主人殷勤地向客人劝酒,客人站起来,说:“出门夫人有交待,少喝酒多吃菜,少端杯多拿筷,喝不了站起来,喝多了门不开。”哪个主人愿承担导致别人夫妻关系恶化的责任呢?这种借口自然比“我不会喝”要有力得多。又如,你对下属发了脾气,事后为求得谅解,其理由或因事心情不好,或酒后失态,或纯属误解,只讲这些客观原因,绝口不提自己主观个人原因。这么一说,很容易得到对方的宽容原谅。

打圆场,是指交际双方因为某种原因产生误解、不快、尴尬或即将引发不必要的争端时,第三者及时适宜地出面,把此事向好的、吉祥的、有利的、愉快的方面加以解释,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把双方的矛盾“扼杀”在“摇篮”中的一种方式。打圆场辞令,就是在这种解说、解释中所运用的机智、巧妙、智慧、灵活、幽默等等让双方都能接受的恰当得体的语言。打圆场与调解的区别在于:调解一般是在双方矛盾、问题、纠纷出现之后,而且多针对时间较长和程度较深的矛盾双方;打圆场则是在交际双方的误解或争执产生之前或在即的时候,或者仅仅是一方在某方面产生误解、陷入烦恼及僵局时的解说、解释与开导。或者更确切地说,前者针对已经产生的纠纷、矛盾,后者针对尚未出现或即将出现的误会、困境与尴尬的气氛。

在交际活动中,由于交际双方彼此缺乏了解以及种种突发事件的存在,往往会导致尴尬或僵持场面的出现,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站出来打圆场,那么就很可能引起一方或双方的不快,干扰事情的正常进行,甚至影响到彼此的关系和友情。由此可见,在交际中把握对方的心理,审时度势,然后凭借恰到好处的解说来化解尴尬与僵局,这确实是一项值得重视的能力。要想成功地打圆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其一,制造幽默的气氛。其二,强调事件的合理性。其三,肯定交际各方的价值。其四,指出交际各方观点的合理性。其五,根据事物与语言的谐音关系向好处发挥。其六,根据事物与语言的意义关系向好处联想。其七,从问题或事物的反向去思考。其八,把事物、事件原来的概念和意义引申。其九,把事件加以善意的曲解。其十,换一个角度重新解释。

下面就以上10个方面结合具体的事例来加以介绍。

1.制造幽默的气氛

在现实生活中,过于严肃和枯燥的东西往往不易为人接受,所以人们会想方设法把它变得灵活些、有趣些。在交际场合中也是一样,如果某个较为严肃、敏感的问题搞得交际的双方都很尴尬,甚至于阻碍了正常交际的顺利进行时,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幽默的解说将其诙谐化,利用它把原来被它搞僵的场面激活,使交际活动得以顺利推进。

1950年代一次国宴,外宾见了盘内汤菜中的笋片的样子是法西斯纳粹的标志的形状,感到迷惑不解,于是询问陪同同志。陪同同志一看,发现是民族图案“万”翻滚后造成的,便解释说:“这不是法西斯标志,是中国传统图案,叫‘万’字,象征福寿绵长,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接着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齐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听了这机智巧妙的解说,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友好热烈,这道汤菜很快被吃了个净光。

在这一外事交际活动中,中国传统图案“万”字符由于与法西斯的标志相似,结果制造了尴尬局面,这一事件当然令宾主都感到不悦。然而,机智过人的陪同同志使用了“将严肃问题诙谐化”的交际技巧,在对“万”字符进行解说之后,号召大家吃掉法西斯,结果一下子令僵化的气氛活跃起来,宾主双方的尴尬与疑虑烟消云散。

2.强调事件的合理性

人们之所以在交际活动中陷入窘境,常常是因为他在特定的场合做出了不合时宜、不合情理或有辱身份的举动,而旁人又往往不便于直接指出这种举动的不合理性,于是进一步导致了整个局面的尴尬或僵持。在此情形下,最行之有效的打圆场方法莫过于找一个视角或借口,以合情合理的依据来证明对方举动在此时是正当的、无可厚非的。这样一来,个人的尴尬解除了,正常的局面也得以继续下去了。

有一次,一位著名演员和丈夫举办一次敬老宴会,请文化艺术界许多著名前辈参加。90多岁的老画家由他的看护陪同前来。老人坐下后,就拉着一个年轻女演员的手目不转睛地看。过了一会儿,老人的看护带点责备的口气对老人说:“你总看别人做什么?”老人不高兴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老人说完,脸都气红了,弄得大家很尴尬,此时这位演员笑着对老人说:“您看吧,我是演员,不怕人看。”

在这个例子里,年轻的女演员恰当地使用了“强调事件合理性”的打圆场技巧。在有许多文化界老前辈参加的宴会上,90多岁的老画家拉着女演员的手目不转睛地看,这确实是有悖常理的举动。考虑到老画家的地位和自尊问题,女演员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对此事的态度,而是以“自己是演员”为依据,证明老画家看自己是正当而合理的,给老人铺了一个舒服的台阶。老人顺利摆脱了尴尬,宴会就可以正常继续下去了。

3.肯定交际各方的价值

当交际的各方因彼此不能满意对方的条件而争执不休时,作为调解者应理解争执各方此时的心理和心情,不要轻率地厚此薄彼,以免加深各方的不满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只强调各方的差异(而非优劣),并对各自的优势和价值予以肯定,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心理。

一次,著名相声演员侯跃文主持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的“请您参加”。主要内容是由三个自告奋勇的家庭上台,根据所选的道具自行编排和表演节目,然后让观众打分。表演一结束,没等主持人发问,观众席上已是七嘴八舌,评哪组的都有,评比陷入困境。侯跃文灵机一动,对观众说:“到底哪组能得第一,还是让我问问他们本人吧。”随后逐个询问了三个家庭对登台演出节目的感受,并根据他们的回答宣布:第一组“谦虚”第一;第二组“勇敢”第一;第三组“团结”第一。三个组都得了“第一”。

在主持“请您参加”节目时,侯跃文清楚这一节目本身的目的其实并不在于真正分出高下,重要的是激发观众参与节目的热情。基于此种考虑,在节目出现僵持的局面时,他并没有和观众一起争论孰优孰劣,而是强调了各个小组的不同特点和优势,对各组的价值都予以肯定。最后,侯跃文提出了解决争执的建议:“三个组同获第一”,结果很容易地被大家接受了。

4.指出交际各方观点的合理性

当人们因固执己见而争执不休时,造成僵持局面难以缓和的原因往往已不是双方的观点本身,而是彼此的争胜情绪和较劲心理。事实上,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本身常常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角度的转移,不同乃至对立的观点都可能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在打圆场时可以抓住这一点,帮助争执双方灵活地分析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彼此观点的相对性和兼容性,进而停止无谓的争执。

清末名士陈树屏善于用几句话解开人们的纠纷,人称他“片语解纷”。有一年,在他做江夏知县的时候,清朝著名大臣张之洞在湖北做督抚。张之洞与抚军谭继询关系不太合得来。有一天,陈树屏在黄鹤楼宴请张、谭等人。座客里有个人谈到江面宽窄问题。谭继询说是五里三分,张之洞就故意说是七里三分,双方争持不下,不肯丢自己面子。陈树屏知道他们明明是借题发挥,狗扯羊皮说不清楚的。他心里对两个人这样闹很不满,也很看不起,但是又怕使宴会煞风景,扫了众人兴,于是灵机一动,从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词谦恭地说:“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而落潮时便是五里三分。张督抚是指涨潮而言,而抚军大人是指落潮而言。两位大人都没说错,这有何可怀疑的呢?”张、谭两人本来都是信口胡说,听了陈树屏的这个有趣的圆场,自然无话可说了,于是众人一起拍掌大笑,不了了之,停止了“争”。

在上例中,张、谭两人因江面宽窄而争执不休,致使宴会大煞风景,其实根本上是两人的较劲心理在作怪。为了不使众人扫兴,主人陈树屏抓住“江面宽窄”这一焦点,指出它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常数,只要时令一变,两人的答案就都可能正确。经过这一处理,原来看起来二者必居其一的僵硬问题变得灵活了。张、谭两人都没有说错。既然如此,两人也就顺台阶而下,停止了无谓的争执。

5.根据事物与语言的谐音关系向好处发挥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猝不及防的意外事件,往往会让当事者遭遇尴尬、不快或引发不必要的麻烦,轻则烦恼伤心,重则结下疙瘩,有的甚至一生都在心中笼罩着一层厚厚的阴云。这时如果利用突发事件及事物与语言间的关系进行机智巧妙的阐释,就会使当事者转忧为喜。

(1)火烧衣服——幸福无边。

一个周日,某豪华酒店正为一对青年举办结婚典礼。彩灯高悬,宾朋满座,新娘新郎在爆竹声中相依相偎缓缓而来。不料,一团火星溅到新娘的衣服上,顿时蹿出了火苗。幸亏有人眼疾手快,上去将火捏灭了。尽管只烧了条衣边,但新娘还是很难过的,她觉得新婚燕尔就把衣服烧破了有些不吉利。在场的人都有憾意,却不知说什么好。还是一位老者见识多,他站到新娘面前说:“恭喜你!新娘的衣服边没了是个好兆头,它将预示你们这对新人将来一定恩爱美满,幸(新)福(服)无边!”

老者一句话,利用“新”、“服”与“幸”、“福”的谐音关系,巧妙地转换成另一种吉祥的祝福,化腐朽为神奇,说得众人都乐了,新娘也便转忧为喜了。

(2)16444——多拉发发发。

几年前,当社会上“8”字身价一涨再涨时,有家个体户的汽车却摊上个16444的号码。亲戚朋友都说这个数字太不吉利——一路死死死。车主也因此郁郁不乐。可是,邻居的一位中学生却说:“大爷,你这号码很好,因为在音乐简谱中,它们是:多拉发发发。只要你‘多拉’货,就一定能‘发’财。”车主一听,非常高兴,硬是要送那中学生80元钱,奖他的好口才,谢他的巧祝福。从此之后,车主再也不嫌那个号码了。

此例中,聪明的中学生没有按照阿拉伯数字来解释,而是将之转换成音乐简谱中的谐音,这么一转换,就将十分不吉利的几个数字“变”成了祝福语。真是一语解忧!

(3)酒杯筷子被碰掉地——悲去喜来,处处快乐。

一年春节,王成和几个朋友一道去看望一个刚刚病愈的朋友。在即将要吃饭时,女主人端来一个盘子,里面是一套酒杯和一把筷子。不巧,背着身给客人点烟的男主人一转身把盘子碰翻了,噼里啪啦,酒杯全碎了,筷子也撒了满地。男女主人都很尴尬,一边收拾一边埋怨,火气都很足。客人也不知所措。这时,王成急中生智,一边帮着拾筷子,一边说:“哎,哥们儿,你家从此要交好运了,这么多酒杯打碎了,筷子撒得满地都是,这叫悲(杯)去喜来,处处快乐(筷落)!”“好!”其他几个朋友都帮着打圆场,两位主人也立刻化忧为喜了。

此例中,王成由酒杯之“杯”想到悲痛之“悲”,由筷子落下想到“快乐”,真是自然天成,不留痕迹。

(4)纱门装横——大发横财。

一天,李成去同事家里商量一件事,正好同事家里有个木工在装纱门。一没留神,木工将印有花鸟图案的纱门装横了。主人发现后有些不乐意,木工也很歉疚。见此情景,李成逗了一句:“老兄,你这纱门装得妙趣横生。把材料用横了——看来主人家是要大发横财了。”主人听后,连说:“托福!托福!”木工也来了一句:“经这位先生一说,我这纱门装得横竖都好。”

上例中,将纱门装横,本是一件错事,但经李成这么一解释,竟变成要“大发横财”的预兆,主人听了能不心花怒放?

(5)水瓶打破——达到新水平。

有一年教师节,某乡一百多名中小学教师在学校欢聚一堂,庆祝自己的节日。参加这次聚会的还有县教委和乡政府的有关领导。当校长陪同各位领导来到会场时,一名热情的学生提来一瓶开水,很有礼貌地给他们一一倒上水。快到刘书记面前时,刘书记站起来说:“让我来。”说罢就从那同学手里接过水瓶。由于没拿稳,水瓶掉在地上,“嘭”的一声把会前的喧闹驱散了,全场一下寂静起来,大家都把视线投向刘书记,刘书记非常尴尬。大会主持人对此情景也感意外,飞快地考虑着对策,一分钟后他就凑上前去对着麦克风说道:“老师们,看到了吧?这是在证明我乡的教育在刘书记的领导下打破了一个旧水瓶(平),也预示着我们很快达到一个新水瓶(平)。”听到这儿,大家轰地笑起来,随即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那尴尬的局面一下子被冲得无影无踪。

身居要职的刘书记当着一百多名师生和领导的面,失手打碎了水瓶,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有损颜面的事情。主持人急中生智,利用谐音,把“水瓶”说成“水平”,称赞刘书记带领教育界突破了原有的旧“水平”,使他能够从容体面地下台,从而成功地维持了会场热烈的气氛。

从以上五例不难看出,利用中国汉字的谐音与事物、事件的关系进行巧妙机智的转换,实在是打圆场辞令中的“当家本领”。

6.根据事物与语言的意义关系向好处联想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之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如果细心体味、挖掘与联想,总能找到内在的联系。打圆场者就是根据事物、事件同语言之间的意义上的关系进行巧妙、积极的推衍联想、生发,从而将两者紧密地联想在一起,做出一种吉祥、快乐、令人高兴的解释,使对方从烦恼与不快中解脱出来,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从表面看是辞令,其实更本质的东西是打圆场者的思维与智慧。

(1)桌上三颗钉子——考试板上钉钉。

有一次任小姐和几个同事一起去参加省里的业务考试,当她们走进考场时,只见梅小姐的桌子上钉有三颗大钉子,且冒出很高。不难想象,这不仅会刮衣服,同时也会影响答题的速度。梅小姐一脸的怒气要求监考老师换桌子,可监考老师说:“现在不能换,别违反考场纪律!”梅小姐气得柳眉倒竖,连说:“真倒霉,不考了。”任小姐见了连忙打圆场说:“有几颗钉子算什么!”梅小姐说:“你说得轻松,这可是三颗钉子,躲都躲不过去呢!”任小姐说:“你太幸运了,我还求之不得呢!”梅小姐说:“你别拿我开心了,这么倒霉的事要让你碰上,你还能说幸运?”任小姐说:“你知道这三颗钉子说明了什么吗?这叫板上钉钉!说明你今天的三科考试铁定了都能过关。”梅小姐听后马上转怒为喜:“借你的吉言,我今天要是三科都及格了请你去吃麦当劳。”结果一个月后发布成绩,梅小姐果然三科都顺利过关。

桌上有三颗大钉子本是很恼人的,更何况是参加考试?但任小姐却在梅小姐气恼成怒的时候,用一句百姓常说的“板上钉钉”的俗语与三科考试联系起来,作了积极的联想,解释为“三科铁定了都能及格”,这正中了梅小姐的下怀,岂不皆大欢喜?

(2)打车拉过了头——讲课会有突破。

有一次,姚丽陪同事王艳打的去市里讲公开课,在车上她们还在不停地研究着怎样才能把课讲好,结果不知不觉车开过了头。王艳又着急又生气,责怪司机没及时提醒她。司机也不甘示弱说:“多拉了你这么远,我还没管你多要钱呢,你还来责怪我,你自己是干什么的?”姚丽一看他们争吵起来,灵机一动地说:“王艳,你可万别生气,车开过了头这是一个好兆头,这说明你今天的公开课会有突破的。”王艳听后高兴地说:“真的?你咋不早说呢!”司机也为姚丽的机智喝彩说:“还是这位小姐会说话,通情理!”结果不仅平息了一场无谓的争吵,而且使王艳带着好心情讲课,发挥得很好,公开课讲得特别成功,还获了一等奖呢!

车拉过了头,按常理不应该怨司机,可因讲课而着急的王艳却责怪司机,司机岂能容忍?在双方即将接火之际,姚丽机智地由“拉过了头”联想到“突破”的概念,将之解释为“讲课一定会有突破”,既灭了王艳的“火”,让她因为这个好兆头而高兴起来,同时也为司机解了围。

(3)做梦牙掉一块——办事打开缺口。

李霞和阿云约好了晚上6点在楼下会合,一块去朋友家,她答应托朋友为阿云的女儿找工作。可直到6点10分了还不见阿云来,李霞便打她的手机催她。阿云接话说:“哎呀,我正要给你打电话和你商量呢!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大牙掉了一块。听人说梦见掉牙不吉利,我心想着今天办事肯定不会顺利。咱们是不是改天再去?”李霞一听很生气。她得知阿云的迷信根深蒂固,便灵机一动地说:“你可真想错了,这是好梦啊!你梦见牙掉了一块而不是全部,那就叫打开缺口啊!这不正预示着今天的事一定能办成啊!”阿云一听果然高兴地惊叫起来:“哎呀,真的吗?还是你说得对,我信你的!”她俩如约而去,还真应验了,结果事办得十分顺利。

按照习俗、迷信的说法,梦见掉牙确实不吉利。可李霞却细心地抓住“梦见牙掉了一块而不是全部”这个细节,将之巧妙地解释为“打开缺口”,打消了阿云的顾虑,使她欣然如约。至于事办得顺利与否,则是一种偶然的因素。

(4)蛋糕盒裂开缝——以后“开心”过。

青年教师赵威去为岳父过70岁生日。一位亲戚因故未来,托人送来一盒生日蛋糕。席间,当老岳父乐呵呵地打开蛋糕盒子时,脸色陡然阴沉了下来!快嘴的岳母心里装不住话,大声嚷了起来:“哟,这蛋糕盒子怎么裂开了一道缝?真是的……多不吉利!”欢乐的场面顿时有些凝固。这时,赵威急忙站起来端起一杯酒,笑着说:“爸爸,这可是您老寿星的好兆头啊!这就叫做70岁以后‘开心’过!来,敬您一杯,愿您老今后的日子永远开心快乐!”这一解释,把岳父、岳母全部说“开心”了,大家一块高兴地笑了。

生日蛋糕盒开了缝,本是很偶然的,但在生日宴会这个一年一度的喜庆气氛里,确实是有些“不合时宜”。因为老年人往往比年轻人更讲究兆头。赵威巧妙地根据蛋糕“开心”的情状,顺着“开心”的情状想到了“开心”的生活,把蛋糕裂缝的“开心”转换成了高兴、快乐的“开心”,并融进了自己真诚的祝福,真是聪明而善解人意。

(5)怎么是个破货——破旧立新。

家在农村的小朱正在举行婚礼。按照家乡风俗,新婚那天,新郎、新娘要入席吃茶用饭,然后分桌敬酒。小朱和新娘在众人簇拥下入席,各位来宾也分别入席,第一盘盛满喜糖和糕点的金色塑料盘,由一个帮忙的伙计端了上来。可是就在伙计把盘子放在餐桌上的时候,只听“咔嚓”一声脆响,盘子破裂了。宾客们听到刺耳的声音,全部的目光都扫了过来。端盘子的伙计吓了一跳,慌了神,脱口而出:“怎么是个破货?”这句话就像一声惊雷,气氛一下子紧张了。小朱见此情景,灵机一动,高声说:“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我们带了个好头啊!”听了他的话,全场一片欢腾。

打破了装喜糖的盘子本来已经让人们感到震惊和不祥,再加上端盘子伙计的一句话,更让当时的情况雪上加霜。小朱抓住这个“破”字做文章,赋予其“破旧立新”的意义,既激励人们打破陈规陋俗,符合年轻人新婚的场合,又迅速扭转了伙计不合时宜的话语造成的难堪局面,使婚礼得以顺利进行。

从以上五例不难看出,利用汉字中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特点,将原来不吉祥、不中听的话语给以另一种意义的解释,确实是打圆场者应该把握的法宝。

7.从问题或事物的反向去思考

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窘境,在当事人无法解释、无力摆脱与无可奈何的时候,第三者往往可以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从问题、事物或事件的反向去思考,做出让对方欢喜、满意的解释。这也是打圆场辞令中较高层次的方法。

一位中国人去美国探亲,他的姐夫在西雅图开了家餐厅。一天,他正帮大姐洗碗,忽然店堂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餐厅为招揽生意,每当客人离座时,总要奉送点心一盒,内附精致“口彩卡”一张,上印“吉祥如意”、“幸福快乐”等吉利话。眼下店堂里一对新婚夫妇,原是老主顾,昨天他俩满怀喜悦地光顾过。这天上午,他们打开点心盒,意外地发现竟没有往常的“口彩卡”。两位信奉上帝的虔诚的基督徒顿感太不吉利了,便来“兴师问罪”。新郎还算克制,只是追究原因,新娘却委屈得快要落泪了。身为招待的外甥女,自知忙中出错,急得张口结舌。大姐不断赔礼道歉,仍无济于事。去探亲的这位弟弟不慌不忙地跨到大姐跟前,微笑着,用不熟练的英语说道:“Nonewsisthebestnews”(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一句话,使新娘破涕为笑,新郎也顿时喜上眉梢,高兴地和他握手拥抱,连连道谢。

这句平息风波的妙语就是反向思考的结果。没有吉利的话,这当然不好,但是否就是绝对的不好呢?反过来想一下,就想到了美国的一句谚语:“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妙语一下子就找到了,而因此引起的麻烦也自然消除了。

8.把事物、事件原来的概念和意义引申其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的尴尬与僵局都是交际一方无意之间或因不了解对方而造成的,怀有恶意与歹念的情况并不多见。在这种尴尬的情况下,第三者是最合适的打破僵局的人选。如果第三者能根据具体情况将引起尴尬的事物、事件原来的概念、意义引申向别处,则会有效地化解尴尬僵局。

20世纪80年代末,老诗人严阵和青年女作家铁凝等访问美国。有一次他们去参观博物馆,开馆时间未到,他们便在广场上散步。恰巧有两位美国老人在旁休息,看见中国人来,他们很高兴地迎上来交谈,说中国人是他们最为敬仰的。其中一位老人为表达这种崇敬的感情,热烈地拥抱铁凝,并亲吻了一下。铁凝十分尴尬,不知所措。另一位老人抱怨那老人说,中国人不习惯这样。那拥抱过铁凝的老人,像犯了错误似的呆立一旁。严阵走上前去,微笑着说:“呵,尊敬的老先生,您刚才吻的不是铁凝,而是中国,对吧?”那老人马上朗声笑道:“对,对!我吻的是铁凝,也是中国!两种成分都有。”尴尬气氛在笑声中即刻烟消云散了。

这里,老诗人严阵机智幽默地将美国老人吻铁凝这件事转移引申为“吻了中国”,把铁凝个人这个属概念引申为“中国”这个种概念,这就使当事人双方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从尴尬的气氛中跳了出来。而且,这种引申实际上也抬高了美国老人吻铁凝本身的意义,这种吻象征着一个美国人向开放的中国的致意!

9.把事件加以善意的曲解

在交际活动中,交际的双方或局外人由于彼此不甚了解,常常会做出一些让对方迷惑不解的举动,导致尴尬、紧张场面的出现。为了缓解此种局面,我们可以采用故意曲解的策略,假装不明白尴尬举动的真实含义,而给出有利于局势好转的理解,进而一步步将局面朝有利的方向引导过去。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偕夫人赖莎访美,在赴白宫出席里根的送别宴会的途中,他突然在闹市下车,和站在路旁的美国行人握手问好。苏联保安人员急忙将汽车扭转回头,冲下车,围上前去,并喝令站在戈尔巴乔夫身旁的美国人赶快把手从裤袋里抽出来(怕他们袋内藏有武器)。行人被搞得不知所措,有人责问这是为什么?站在戈尔巴乔夫身后的赖莎十分机智,赶快打圆场,向责问的美国人解释说:“他们的意思是要你们把手伸出来,跟我丈夫握手。”

这种随机应变、顺水推舟的圆场话真是两全其美,既维护了苏联领导人与美国人的友好感情,也消除了由此带来的尴尬局面。顿时,周围的美国人都伸出手来同戈尔巴乔夫等人握手致意。

在本例的交际场景中,交际的局外人——苏联保安人员出现了,由于他们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以至于破坏了戈尔巴乔夫同美国市民的正常交际活动,使局面窘迫难堪。幸亏戈尔巴乔夫的夫人十分机智,适时地使用了故意曲解的技巧,把保安人员的举动解释为“请美国人握手”。这样,尴尬的局面不但顺利缓解,而且有力地推进了苏联领导人与美国民众的友好感情。

10.换一个角度重新解释

人们在交际中的困境与僵局之所以能使人“困”起来和“僵”起来,就因为当事人自己没能从固有习惯的思维圈子中跳出来。而打圆场者若想成功,就必须跳出原有的思维,把引起发生困境的事物、事件和问题调换一个角度重新向好的方面加以解释,从而使当事人认同这种全新的、吉祥的说法。

牡丹,是中国的传统名花,有“富贵花”之美誉。有一次,著名画家喻仲林开办画展,其中的一幅牡丹被一位老者买去。过了几天,老者忽然打一电话,坚决要求退还此画。他振振有词地说:“你的牡丹图中有一朵牡丹画在纸边上,只剩下半朵了,这叫做‘富贵不全’,我总不能把‘富贵不全’挂在家里呀!”

喻仲林听后,略加思索,故作惊讶地答道:“哦,你把它叫做‘富贵不全’呀,我这里也给它一个画题,叫做‘富贵无边’。”

老者一听,连声称好,再也不提退货的事了。

上例中,老者把画在纸边上的半朵牡丹理解为“富贵不全”,以此来责备画家,未免有一点强辞夺理。然而画家顺着对方的思路,调换了一个角度,却得出了另一种“富贵无边”的解释。可谓想法独特,道理充分,寓意吉祥,终于使有些偏执的老者连连称好,立刻认同并喜欢上这种吉庆的说法。

解释与申辩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与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两种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言语方式。解释,是指说明某件事、物、情等含义、原因、理由;申辩,是指在受人指责、被人误解的时候向对方或有关一方申述理由,加以辩解。在社会交际中,这两种言谈方式在一般情境中的用途和目的基本是一致的,即使有些不同,也确实很难针对某一言谈现象分清哪是申辩,哪是解释。何况就二者的本质而言,其内容的区别差异并不明显,而只是在语言的外壳方面,如:当事人态度和语言的激烈程度。因此,为了内容的整体性的与阐述的方便起见,我们将解释与申辩等量齐观,合并为一种说话方式来介绍。

解释与申辩在人际交往中不是初始行为,甚至不是反应行为,它是第三步行为,是反应的反应。首先,甲方说出一句什么话,或做了一件什么事;接着,乙方对甲方的言语、行为产生疑问或责怪;这时,甲方就可能做出解释与申辩。正因为是一种对对方反应行为的反应,所以,它在言语内容与表达动机上呈现出一定的分离趋势,具有自己的特点。解释申辩的言语内容是对自己的先前言行的阐发或匡正,但在行动上却是对对方言行的反应。解释申辩在交际中具体体现为解答疑惑、澄清是非、阐明事实、赔礼道歉等四种功能和作用。在具体进行解释申辩时要力求做到态度诚恳、有理有据、表达清晰、方法恰当。下面结合实例介绍几种常用的解释申辩方法。

1.比喻式

为了让别人相信你的理由是正确的,你也可能相应采取比喻的方法,使你的解释浅显、具体、生动、形象,让人一听就明白。

齐朝时的范缜是个著名的无神论者,在一次宴会上,他对一些虔诚的佛教徒说:“人死了,身子都烂了,精神也就没了,哪还会有什么‘来生’呢?”他的话惹恼了齐武帝的儿子萧子良,萧子良当庭指责范缜是信口胡说。范缜听了,从容不迫地指了指庭院里盛开的花树,说:“人生就像那树上的花儿,有的被风吹进屋里,落在漂亮的坐垫上;有的飘过篱笆,落到粪坑里。难道说花也有行善作恶之分吗?其实,这完全是自然的事儿。像殿下您,生在皇族,享尽富贵,好比飞进屋里的花儿;像我一生不幸,就同落在粪坑里的花儿一样。您富贵,我贫贱,只不过是遭遇不同,怎么就说是因果报应呢?”

范缜对于自己无神论思想的解释,由于采用了打比方、举例子等方法,因而显得深入浅出,不容辩驳。难怪萧子良听了也会哑口无言。

2.反讽式

有时对一些明知故问或明显带有挑衅、讥讽、轻视意味的问题或者不便解释、解释起来很费口舌的问题,可以采取不正面回答解释的方法,以反讽的方式对其质疑之处进行反问,使对方对原来的问题重新认识。这是一种不作解释的“解释”。

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之后,他的名字很快传遍了欧洲大陆,有些人却妒忌这位发现者。一天,哥伦布参加西班牙一个贵族为他而设的宴会。那些妒忌他的人也都出席了。他们都是一些傲慢自负的人,迫不及待地要给哥伦布一个难堪,于是便对哥伦布说道:“你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大陆,那又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对这件事大谈特谈。任何人都能穿过海洋航行,并且任何人也都能像你一样有所发现,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

哥伦布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他从碟子里拿起一个鸡蛋对那一伙人说:“先生们,你们当中谁能把这个鸡蛋直立起来?”

桌子四周的人一个一个地都试了试。结果,鸡蛋传了一圈,谁也没有成功,都说那是不可能的事。这时哥伦布拿起鸡蛋,轻轻将鸡蛋尖头在桌子上磕了一下,把蛋壳稍稍碰破一点,鸡蛋便直立在桌子上。然后,哥伦布说道:“先生们,还有什么比这更简单的事吗?你们却说办不到,其实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了。”妒忌者们一个个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

在这个故事中,哥伦布对于妒忌者们的发问并没有做出直接的解释,而是通过先立鸡蛋再以此反问的方法来巧妙地解释发现新大陆的伟大意义。

3.理据式

解释的主要功能在于解疑释难,澄清事实。当对方对自己提出的观点或言行的动机不甚明了、疑惑不解时,人们常常要解释;当对方对自己过去的某一说法或做法有怀疑时,人们常常要说明真相,把事情的原因解释清楚。出于这样的目的,解释必须有理有据,如实地陈述事情的本来状况,只有这样,解释才能令人信服。

某高校中文系根据教学计划在文秘专业中开设了汽车驾驶课。课程结束后,到有关部门去办理考试手续,但该部门却认为他们不具备开课条件,不给办理手续。这时,系主任向他们解释道:“我系设置文秘专业是经省教委批准备案的,教学计划中又有汽车驾驶这门课。作为教学单位,我系具备了开设汽车驾驶课的基本条件,不仅教学管理经验丰富,而且学校车队有各种汽车近30台,学校操场场地宽阔,为学生实习培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还从专业学校聘请了教师。这些都说明我们具备了开设汽车驾驶课的基本条件,所以,我觉得你们应该接纳学生参加考试。”这位系主任的解释理据充分,言之凿凿,无可挑剔,有关部门终于给他们办理了考试手续。

4.细节式

当别人对你的言行提出某种疑问或表示不理解、不明白时,你也可以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做一些必要的细节交待,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王小华同学对自己一向要求很严格,上学从不迟到。可最近一连几天她早晨上学都来晚了,班主任找到她,经过一番耐心的询问,王小华才这样解释说:“这些天,我妈妈有病住院了。爸爸又出差在外地,还得过些天才能回来。早晨我要给妈妈做好饭送到医院,然后再倒两趟车到学校,有时车一耽误就迟到了……对不起,老师,等我爸爸过些天回来就好了。”听了王小华的话,班主任老师不但没有批评她,还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离她家近的同学还主动提出要帮她买菜、做饭、送饭。

王小华对自己迟到的解释就充分发挥了细节的作用,十分详细地讲清了自己为何迟到的原因,并辅以诚恳的道歉,听来不仅真实可信,而且极易引起其他人的同情。

5.揭谜式

有时,人们对某人、某事和某种行为、做法产生了不解和困惑,并不见得是因为该事、该行为如何地费解难懂,多么的深奥莫测,而是只因为限制于一种惯常的思维定势中没有跳出来。如同猜谜一样,人们可能很长时间被谜面的隐蔽性、多义性所困扰,有时绞尽脑汁也猜不出谜底。而当谜底一旦揭晓时,却又不由得恍然大悟:哎呀,原来这么简单!是的,很多时候横亘在我们脑海中的莫大障碍如同一张窗户纸——一捅就破。这其中的一“捅”就是我们所要介绍的揭谜式解释申辩方法的要旨所在。

一次,某校数学张老师有感于学生下课后不出去休息,向同学们讲了劳逸结合的道理后,又说:“你们应该知道数学上还有一个‘张氏定理’:8—1>8。”他满以为学生们会大笑起来,可却没有,他反而看到了同学们大惑不解、不知所以的神色。张老师知道他们没有明白,便笑着解释说:“大家知道,我们每天安排7节课,课间都休息10分钟,这是有科学根据的。课间10分钟做做操,跳跳绳,散散步,唱支歌,可以使脑子得到休息,能头脑清醒地迎接下一堂课的学习。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学习一段时间后,适当调节一下,能回忆起所学知识的56%;如果一个劲儿不停地学习,只能记住26%。大家看,休息占去1小时,可以换得7小时学习的高效率,比8小时不休息还要大。大家说8—1是不是大于8呀?”听了张老师的解释,同学们听后都会心地笑了。

这里,张老师就运用揭开谜底的方式,将为什么是“8—1>8”这样的谜底一层一步地逐层揭开,使同学们终于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6.权威式

这种方法是指,在解释申辩时适当准确地引用权威人士(名人、圣哲)的话或例子作为论据,以此为自己的正确行为辩解,使对方消除对你的偏见与误解。一般多用于向领导上司进行解释与申辩。

某校语文教师赵宇在业余时间投身于文学创作,写了不少小说、散文,在省市均有一定影响,还加入了省作家协会。但是,个别同事由于嫉妒,不时地向有关领导说他的坏话,比如:不务正业、教课不用心等等。久而久之,校长也对他产生了不好的看法,在一次大会上未点名地批评了他“开小片荒”、“种自留地”等。赵宇觉得委屈,如再不作解释申辩,自己的形象和名声怕是真要一败涂地了。于是,在会后他主动找了校领导,先谈了这段时间自己工作的情况,然后话题一转开始了解释申辩:“这几年我班的学生接连在征文中获奖,为学校争了光。家长们都说我指导得好。我总结了一下,倒不敢说我指导得就好,但有一点,由于我这几年创作水平有了点进步,对文章的把握比较熟练了,对学生的指导也就有了‘抓手’。起码我不至于隔靴搔痒。有时我给他们讲作文,干脆就从我的文章讲起,从生到熟,从幼稚到老到,一步一步他们看得透,悟得也快。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师在完成教课任务之余进行业余创作,练练笔,不仅不是不务正业,而是对正业有着很大的好处,是相辅相成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多次讲过,要教师先‘下水’,多练笔,才能教出好学生。叶老先生本人也是身体力行,既是优秀的教育家,又是者名的作家。当然,我绝不敢与叶老相比,但我觉得我走的这条路却是一名语文教师的成长之路。校长,我希望您今后多指导,多支持。其他人可能对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请经常多加引导。我相信今后我的业绩会慢慢让他们承认我的!”

赵宇的这番解释申辩紧紧地抓住“业余写作是否不务正业”这个问题的实质,以叶圣陶先生的话与例证来说明业余写作的好处。由于叶圣陶是语文教学方面的权威,著名的教育家,他一贯倡导的教师写作练笔的话以及他本人的身体力行自然也是极有说服力的,因而就使校领导听从了赵宇的解释申辩,从而扭转了过去对他的看法。

7.利他式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一切从他人的利益出发——这就是利他式解释申辩方法的宗旨和内容。换句话,即在解释申辩时注意从对方、别人的一面出发,从对他有利、有好处的角度来解释。这样的解释会使对方对你的误解与不解迅速地消除。

某保险公司业务员王小姐对客户李先生进行访问。

她一进门便开门见山说明来意:“李先生,我这次特地来请您和太太及孩子投人寿保险。”

不料李先生一句顶回来:“保险是骗人的勾当!”

王小姐并未生气,仍微笑着问道:“噢,这还是第一次听说,您能给我说说吗?”

李先生说:“假如我和太太投保3000元,3000元现在可买一台彩电,20年后再领回的3000元恐怕连部黑白电视机都买不到了。”

王小姐又好奇地问:“那又是为什么呢?”

李先生很快地回答:“一旦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即会造成货币贬值,钱就不经花了。”

王小姐又问:“依您之见,10年20年后一定是通货膨胀吗?”

李先生迟疑了一会儿说:“我不敢断定,依最近两年的情形来看,会有这种可能的。”

王小姐再问:“还有其他因素吗?”

李先生支吾了一下说:“比如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说不定……”

接着王小姐又问:“还有没有别的因素?”

李先生终于无言以对了。通过这样的问话,王小姐对李先生内心的忧虑已基本了解。于是王小姐首先维护李先生的立场:“您的见解有一定的道理。假如物价急剧上涨20年,3000元不要说黑白电视机都买不了,怕只够买两本小人书了。”

李先生听到这里,心里很高兴。但接着王小姐给李先生解释了这几年物价改革的必要性及影响当前物价的各种因素,进一步分析我国政府绝对不会允许旧中国那样的通货膨胀的事情发生的道理,并指出以李先生的才能和实力,收入可望大幅度增加。用一部分投在为自己及妻子、儿女保险上,实际上在关键时刻是一种更大的投资和储蓄。

最后王小姐又补充一句:“即使物价有稍许上升,有保险总比没有保险好。况且我们公司早已考虑了这些因素,顾客的保险金是有利息的。当然!我这么年轻在您面前讲这些话,实在有点班门弄斧,还望您多多指教……”

王小姐一番从对方角度考虑的解释,终于打消了李先生的疑虑,他愉快地办了保险。

王小姐的解释就是抓住对方忧虑物价上涨、现在投保吃亏的心理,从李先生的角度入手,将国家的政策、保险的意义紧紧围绕李先生家庭的情况进行解释,避免了讲大道理的空泛和无指向的弊端,使所讲的“大道理”吻合了个人“小利益”,从而很快地打消了李先生的顾虑,消除了“保险是骗人的”这一认识的偏见。

8.对比式

对比式是指将两个事物相比较来进行解释的一种方法。这种比较分为两种:一种是事物性质完全相同的比较,另一种是事物之间截然相反的比较。相同者,可使两个事物更加融合,反之,则使两个事物更加对峙。

1952年,陈赓从朝鲜回国后,担任了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随着学院的迅速筹建,数以百计的学有专长的老教师陆续调来学院。陈赓把老干部和老教师当做学院的两根支柱,经常教育军队老干部,要尊重、团结知识分子一道工作,注意同教授们交朋友。

有些高级知识分子由于社会关系比较复杂,历次运动中常因此受到冲击,心有余悸。陈赓就亲自找老教授们谈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和担心。他恳切地说:“你们历史上有什么问题,有些什么社会关系,把它讲清楚就是了。放下包袱,好好工作。难道你们的社会关系还有我复杂?我家里是大地主,我给蒋介石当过副官,还背过蒋介石,救过他的命。问题不在于同蒋介石有没有关系,而在于同蒋介石是什么样的关系,不要把过去的社会关系当做包袱。”

还有不少高级知识分子,背上了“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包袱,对于改造思想失掉信心,对于自己的前途感到惆怅。陈赓就开诚布公地向他们讲解党的“有成分论,但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的政策,还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启发大家。1927年发生“马日事变”时,在湖南长沙屠杀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国民党军队的许克祥,也是湖南湘乡人,老家距离陈赓家只有几里路。许克祥家里原来很穷,他的父亲是个碓匠(专做舂稻子用的碓子的工匠),在乡里走街串巷谋生,每年夏、冬二季,都要到陈赓家里干两次活。陈赓说:“由于选择的道路不同,我这个大地主的儿子成了共产党员,他这个穷苦家庭出身的人却成了反革命分子,一个人的阶级立场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你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

陈赓做高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工作,向他们解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是运用了“对比法”。他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掩饰自己的缺点,而是以此与别人对比,这样就把对方置于与自己完全平等的地位。因此,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的知识分子,都把他当做自己的知音、益友、亲人。那些“社会关系比较复杂”和“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老教师与陈赓同志一对比,自然就放下了思想包袱。

9.算账式

算账法就是一种量化的方法,它能使抽象的概念量化为可以计数的、形象鲜明的“质”的东西,因而容易打动人,有强烈的说服力,具有科学性,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1953年前后,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董必武家住北京钟鼓楼后的一个院子里。这个院子曾是个王府,有个很大的后花园,春有海棠花、桃花;夏有浓阴;秋有葡萄、枣;冬天银妆素裹,也很别致。他很喜欢这个住所,但还是决定搬家,迁到中南海去住。董必武的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搬家,都舍不得这个院大、好玩的地方。董必武认真地对孩子解释说:“这个地方房子好,花园也很漂亮,你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地方呢?说没有是太绝对了,起码是很少。对不对?为什么还要搬呢?”他扳着指头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烧锅炉,要煤,要人跑这么远来送文件。这样要占用多少人力物力啊!搬到中南海,这些都统一解决了,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我还不该搬吗?该搬。这二呢,我上班太远,要坐很长一段距离的汽车,这样要用掉不少汽油。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就节约了一半汽油。我们国家穷啊!”

一番解释,一本详细的账,使孩子们懂得了爸爸的苦心,纷纷同意搬家。不久,董必武一家就搬到中南海怀仁堂东侧的一套两进的院子里去了。

董老的解释就是采用了算账法。他从国家物资、财力的节省算到人力的节省,一桩桩,一件件,说得十分具体,引起孩子的思考。董老把搬家这件事,同党和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并用算细账的方法,使孩子具体而深刻地领会其中的道理。

10.解扣式

解扣式解释申辩即是指抓住对方的思想症结,从多角度、多侧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有效地解开对方思想上的疙瘩。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后首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开国大典、军委会议……一下车,他就忙着会客去了。警卫员来到下榻的老北京饭店,走进陈设华丽的大客房,电钮一揿,灯光明亮柔和;床上一坐,又暄又软,好象掉进了棉花垛;龙头一扭,冷水热水哗哗往外流。他想,陈毅首长进上海快半年,忙得上厕所都带小跑步,这次能在这里舒舒服服住上一阵,真太美了!不料,刚把东西安顿好,陈毅就回来命令将住宿地改为中南海。当时中南海大部分房屋都未修缮,屋顶虽是黄色琉璃瓦的,屋里却仅有一盏昏黄的电灯,灰蒙蒙的屋角还有蜘蛛网。全部陈设只有一张大木柜,一张旧木桌,两把放不平的椅子。屋里别说热水龙头没有,连凉水也要跑好远去接。

警卫员不情愿地把军用被子往床上一铺,一边问道:“您把好房子让给哪位首长住了?”陈毅正洗脚,漫不经心地回答:“让给傅作义了。”“傅作义?……”警卫员不解地追问。“他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也是来参加政协会议的,没地方住了。”“什么?房子让给他!”警卫员又惊又恼,像是受了侮辱似的喊道,“这些人不杀就算便宜了,凭什么还给他腾房子?”

“你这个蠢人哟!”陈毅憋着笑,说:“他光荣起义,使北平得以和平解放,贡献比你大得多嘞!人家在国民党里住高楼洋房,现在叫他睡平房,他会觉得共产党对他不起,心里不舒坦嘛!我陈毅就不同了。不住大饭店住平房,不睡弹簧床睡板床,就是铺捆稻草睡地下,我也一样打呼,一样工作,一样干革命嘛!要不叫啥子共产党哟!?”

警卫员是个聪明小伙子。经陈毅这么一点拨,他就想通了。

可是,陈毅给傅作义让房,并代表上海市委赠送他两辆名牌小轿车的事很快传出去,还是在部队中引起强烈不满。陈毅专门为此召开了一个领导干部会议,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的动机:“同志们,我的老兄老弟们,要我陈毅怎么讲你们才懂啊!我陈毅不住北京饭店,照样上班,照样‘骂人’!他可不一样了!你们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在电台讲了半个小时话,长沙那边就起义了两个军!为我们减少了很大伤亡。让傅先生住了北京饭店,有了小汽车,他就会感到共产党是真心要朋友的。”他越讲越激动,用指节咚咚咚地敲着桌子:“我把北京饭店让给你住,再送给你十部小汽车,谁能起义两个军?怎么不吭声呢?”停了一会儿,他又心平气和地说:“我们是共产党,要有太平洋那样宽广的胸襟和气量,不要长一副周瑜的细肚肠噢!依我看,要想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还是那句老话,团结的朋友越多,就越有希望!”

解扣子就是对症下药。警卫员和一些领导干部对陈毅同志让房不理解,主要是认为傅作义是个国民党将领。陈毅紧紧抓住这个思想扣子,先讲傅作义为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再讲共产党与国民党不同;最后讲共产党人要有宽广的胸怀。三点紧紧围绕一个思想症结,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再加上其语言风趣幽默,终于解开了大家的思想扣子。

在较为正式的交际场合发生口误导致失言,这是令每一个人都感到尴尬的事。失言不但可能引起误会和不快,还有可能被对方抓住把柄,丧失在交际中的主动地位。其实,失言虽然不可避免,但是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只要积累经验、掌握技巧,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失言所带来的恶劣影响,甚至于产生出乎意料的特殊效果。为了使自己的错误能够及时得以补救,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境,最要紧的是掌握必要的纠错方法。这就是补救失言辞令的应有之义。下面我们介绍20种补救失言的最有艺术的说法。

1.将错就错

这种方法是指,在错话出口之后,能巧妙地将错话续接下去,最后达到纠错的目的。其高妙之处在于,能够不动声色地改变说话的情境,使听者不由自主地转移原先的思路,不自觉地顺着我的思维而思维。

某次婚宴上,来宾济济,争向新人祝福。一位先生激动地说道:“走过了恋爱的季节,就步入了婚姻的漫漫旅途。感情的世界时常需要润滑。你们现在就好比是一对旧机器……”其实他本想说“新机器”,却脱口说错,令举座哗然。一对新人更是不满溢于言表,因为他们都各自离异,历尽波折才成眷属,自然以为刚才之语隐含着讥讽。那位先生发觉出错,马上镇定下来,略一思索,不慌不忙地补充一句:“已经过了磨合期。”此言一出,举座称妙。这位先生继而又深情地说道:“新郎新娘,祝愿你们永远沐浴在爱的春风里。”大厅内一片掌声雷动。

这位来宾的将错就错令人叫绝。错话出口,索性顺着错处续接下去,反倒巧妙地改换了语境,使原本尴尬的失语化作了深情的祝福,同时又道出了新人间情感历程的曲折与相知的深厚,颇具点石成金之妙。

2.借题发挥

这种方法是指,错话一经出口,在简单的致歉之后立即转移话题,有意借着错处加以生发,以幽默风趣、机智灵活的话语改变场上的气氛,使听者随之进入新的情境中去。

曾有一个新毕业的大学生去某合资公司求职,一位负责接待的先生递过来名片。大学生神情紧张,匆匆一瞥,脱口说道:“滕野木石先生,您身为日本人,抛家别舍,来华创业,令人佩服。”那人微微一笑:“我姓滕,名野柘,地道的中国人。”大学生面红耳赤,无地自容。片刻后,神志清醒,他诚恳地说道:“对不起,您的名字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他教给鲁迅许多为人治学的道理,让鲁迅受益终身。今天我在这里也学到了难忘的一课,那就是‘凡事认真’。希望滕先生日后也能时常指教我。”滕先生面带惊奇,点头微笑。经过认真的考核,最终录用了他。

借题发挥,妙在一个“借”字,重在一个“发挥”上。借什么样的“题”,如何发挥,这是关键之所在。很显然,它并不是不动声色地续接错处,而是有意渲染和凸显错处,借机大作文章,为自己的错话寻找最佳的解释。这位大学生便是借对方的名字有意生发,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鲁迅的恩师藤野先生,既消除了望文生义将对方误作日本人的尴尬,又语义双关,诚恳地检讨了自己的不认真,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暗示了愿在该公司效力的愿望,可谓纠错有术,别具新意。

3.自我解嘲

这种方法是指,在错话出口之后,机智地将话题引向自己。通过对自己的善意攻击来消弭对方的敌意,转移对方关注的焦点。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不露痕迹地照顾到对方的自尊心,同时巧妙地使紧张的气氛得以缓和。

某寝室。新生初到,争排座次。老七心直口快,与老八争执了半天,见比自己稍小几日的老八终于坐在末座,便说道:“好啦,你排在最末,是咱们寝室的宝贝疙瘩,你又姓王,以后就叫你‘疙瘩王’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原来老八长了满脸的疙瘩,俗称“青春美丽痘”,每每深以为恨,此时焉能不恼?老七见又惹来了风波,心中懊悔不已,表面上却不急不恼,揽镜自顾道:“蜷在两腮旁,偎在鼻翼间,迷人全在一点点’。唉,老八,我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呀!”老八听了,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老七也长了一脸的雀斑。

老七在无意中冒犯了别人之后,马上含蓄地进行了一番自我调侃,并巧借余光中的诗句点明了自己也是面生雀斑。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语,既是对自己面部雀斑分布形状的自嘲,又是对自己口无遮拦两番惹来风波的含蓄自责,因而博得了老八谅解的一笑。

4.曲解翻新

这种方法是指,将一些现成的诗句、成语、俗语、歇后语、名言等有意别解,翻出新意,以掩饰自己言语中的某些疏漏。在这种情况下,说错者不仅容易取得对方的谅解,而且会以幽默诙谐、机智风趣博得对方的好感。

一次聚会上,某人不慎将一冯姓小姐的姓氏误记为“牛”,对方顿感不悦。其人大窘,略一思忖,继而说道:“对不起,这真是冯(风)马牛不相及了!”说得冯小姐扑哧一笑,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

实际生活中,这种曲解翻新的情况还是较为常见的。这样既显得俏皮,又见出修养。但在曲解翻新时,切忌庸俗浅薄,也忌冗长拖沓,更不可“掉书袋”。

5.恭维表白

这种方法是指,说错话之后,巧妙地通过恭维对方以达到自我解困的目的。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任何人都会反感恶语而绝不会拒绝赞美。适度的恭维既会令对方心生暖意,又能使自己摆脱语误的困境,何乐而不为呢?有这样一例:一个高高瘦瘦的小姐新买了一件掐腰的短上衣,兴冲冲地邀女友品评。女友见她穿了新衣越发状如衣板,不禁脱口说道:“这件衣服并不适合你。”对方顿时面沉如水。女友见状自责,转而笑吟吟地说道:“像你这样苗条又修长的身材,如果穿上那种宽松肥大长至膝下的衣服,就会越发显得神采飘逸、潇洒大方了。那些矮而又胖的人就穿不出这种气质来。”小姐听罢顿时转怒为喜。

女友的话既巧妙地暗示了这件衣服不合其身材,又诚恳地指出了其择衣标准。同时用“苗条修长”这样美好的词语委婉地指出了其身材的特点,又用“矮胖”之人来对比,照顾对方的自尊心。一句看似恭维的话,实则蕴涵了无限的玄机,因而便显得委婉含蓄,巧妙地为自己解了围。

6.及时改口

这种方法最简单,就是对刚刚说出口的错话及时地改口。

一次,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年岁又大,在欢迎宴会上,他不由脱口说道:“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人民而感到非常高兴。”有人低声提醒他说溜了嘴,里根忙改口道:“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尽管当时他并未去玻国,可是,当那些个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他的口误已经淹没在那滔滔的大论之中了。

这种将说错的地点以时间去加以掩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避免当面丢丑的作用,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只是,这里需要的是发现及时、改口巧妙的语言技巧,否则要想化解难堪也是困难的。

7.反向解释

这种方法是指,抓住所说错话中的关键词语,给予另一种不同的解释,或增加或削减原话,使原话的意义陡然改变,以此补救失言。

老舍先生在《茶馆》一剧中,写到常四爷不小心说了句“大清国要完了”的话,被特务宋思子听到,企图抓住把柄罗织罪名。宋思子质问:“刚才你说大清国要完了?”常四爷顿感失言,却辩解说:“我,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

瞧,常四爷对自己的言语失误,其辩解可谓别具一格吧!他只在“完了”这个话语前加上“怕它”二字,就把原来的“恨”转变成“爱”,从而为自己打了个漂亮的圆场。这就是反向解释补救失言艺术的高超之处啊!

8.转移视线

这种方法是指,根据自己所说错话的意思,将与此有关或无关的人或事物牵扯进去,以此来转移别人对自己失言的关注视线,减轻或淡化自己失言的严重性。

白宫办公厅主任贝克,有一次在对记者谈话时,无意中提到了里根总统的记忆力有所谓的“半排出期”,这原是放射性元素在生物体内排放时间的一个专业术语。但此语一披露,就令新闻界议论纷起。有记者偏要贝克对这话做出解释,贝克自知失误,便不厌其烦地辩解道:“我发现总统在同他人交流时,对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头脑跟常人一样清楚。可是两个星期之后,你再同他讨论那个问题时,就会发现他的记忆力不行,一半的内容忘记了。——不过,我自己也有这种情况,而且,恐怕你们也不例外吧!”

贝克对自己不慎失言的解释,其高明之处在于,先是老老实实承认原话的意思,然后又把自己连同别人也拉入那个不妙之境里去,不知不觉便减轻了自身言谈中的失误。实际上这是一种“嫁祸于己”的转移别人视线的方法。

9.顺势反驳

这种方法是指,在交际中发表言论时,如不慎发生口误把意思讲反或讲偏,就会直接影响自己真正本意的表达,使下文无法继续。此时,我们可以迅速调整情绪和立场,坚决果断地把讲错的意思推向自己的对立面,把它作为靶子加以批驳。这样做,不仅使错误得以纠正,使正确的意思得到重申的机会,而且还临时为自己的论点添加了一个论据,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有位演讲者在“献给母亲的爱”演讲比赛中,有这样一段讲辞:“我的这片深情,是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的。”他在演讲时却说成“我的这片深情,是献给我母亲的”。如果将错就错,接着讲下去,与下面的内容就无法衔接了。这时,他不慌不忙,用加重的语气说道:“朋友们,你们说我这样做,对吗?呵!我是多么的自私啊!”接下来,他又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了为什么要把这片深情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而不仅仅是自己的母亲。

本例中的演讲者把意思讲偏了,致使下文无法继续。但他并没有紧张,而是马上加重语气,对自己刚刚讲过的例子进行质疑,进而加以批驳。然后,再适当补充这方面的事例,将这段批驳充实成演讲中相对独立的一个段落,在纠正错误、引出观点的同时也丰富了演讲内容。真可谓反败为胜!

10.巧妙复位

这种方法是指,对于在数量、级别等方面发生的口误,可采用一增一减、一升一降的“复位法”,以巧妙诙谐的方式自圆其说。在数量、级别等方面发生口误是非常常见的失言形式,采用“复位法”是应付这一类失言较为有效的方法。例如,在一次颁奖典礼上,主持人甲错把别人的二等奖报成了三等奖,主持人乙为了打圆场,就可以这样对观众说:“刚才甲把人家的二等奖降了一级,现在我看应该升一级,给人家颁发一等奖的奖品,不知大家同意不同意?”在观众的笑声中,被错报者的不快自然就消除了。这就是“复位法”的大致模式。

著名相声演员马季,有一次到湖北省黄石市演出。在他表演之前,有一位演员错把“黄石市”说成了“黄石县”,引起了听众的哄笑。在笑声中,马季登台演出。他张口就说:“今天,我们有幸到黄石省演出……”这话把哄笑声中的听众弄糊涂了。正当大家窃窃私语时,马季解释道:“方才,我们的一位演员把黄石市说成县,降了一级。我在这里当然要说成省,给提上一级。这样一降一提,哈!就平啦!”几句话,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马季机智巧妙地给圆了场,使演出得以顺利进行。

11.补充前提

这种方法是指,当我们发表言论时,由于疏忽而漏掉了重要的条件,或是盲目做出了偏颇或错误的论断,这样就很容易被别人抓住把柄,遭到难以应对的诘难,以至于丧失了交际中的主动地位。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当及时补足缺漏的前提条件,或是给自己偏颇的结论限定一个特定的范围,保证其在此范围内的绝对成立。经过类似的及时补充,原本不充分的条件变得充分了,推导不出的结论也变得有理有据了,别人也就不好再抓把柄了。

1981年,白宫突然得到里根遇刺的消息后,白宫办公厅一片慌乱,不知所措。富有经验的国务卿黑格出来维持局面。黑格曾任美国驻欧洲部队司令,脱下军装后又当上了国务卿,一向以果断、稳重而知名。但他听到里根被刺的消息,也慌了手脚,还闹了个笑话。

一个记者问黑格:“国务卿先生,总统是否已经中弹?”

黑格回答:“无可奉告。”

记者又问:“目前谁主持白宫的工作?”

黑格答道:“根据宪法规定,总统之后是副总统和国务卿,现在副总统不在华盛顿,由我来主持工作。”

这一回答引起了轩然大波,记者们议论纷纷。另一个记者马上又问:“国务卿先生,美国宪法是不是修改了?我记得美国宪法上写明总统、副总统之后,是众议院议长和参议院议长,而不是国务卿。”

黑格听后明白是自己失言了,急中生智反问道:“请问在两院议长后又是谁呢?他们都不在白宫现场,当然由我来主持了。刚才为了节约时间,少说了一句话而已。”几句话便自圆其说为自己解了围。

在这个事例中,黑格因为情势急迫,疏忽了宪法中关于国务卿主持白宫工作的规定,结果被记者抓住把柄,加以刁难。此时黑格如果承认自己记错了宪法上的规定,显然有失一位国务卿的颜面,于是他急中生智,迅速补充了一个必要的条件,众、参两院议长都不在白宫,所以由国务卿主持工作也就合情合理了,顺利摆脱了不利的局面。

12.增字变义

这种方法是指,有时话刚一说完,就知道说错了。如果说出的话添上另外的话也能自圆其说,那么就不妨来个增字变义——加上几个字,改变原来的意思,这样就补救了失言。

隋唐时秦琼初次结识单雄信,是因为贫病交加病倒在单雄信的庄院外。单雄信救起他,向他随便打问秦琼(单久仰秦大名,而不认识人)。他开始末假思索地说:“正是在下。”而话一出口就后悔了——怎么能在一个生人面前随口暴露自己?于是又很快在后面添续四字,改成“正是在下同衙朋友”,巧妙地掩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秦琼可谓粗中有细的武林豪杰。他在被人救起后一时感动,出口道出了自己的身份,亏得他反应机敏,将原来的“正是在下”后面加上了几个字,整个义项和意义就变了,巧妙地补救了失言。

13.谐音转换

这种方法是指,利用汉语字、词的同音异义或同音多义现象,将“失言”中的关键之字词替代、转换一下,变成另外一种意思。这是一种最便捷的补救失言方法。

荀慧生的京剧《大英杰烈》中有一段对白:陈秀英:若要成婚配,头先打太原。

关秋兰:干什么要打太原呢?

陈秀英:我要替夫报仇!

关秋兰:啊,替夫?

陈秀英:不是,替父报仇,我父为太原总镇石须龙所害。

剧中陈秀英由于一时气愤说走了嘴,暴露了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但她急中生智,利用“夫”与“父”的谐音关系,不动声色地转换了话题。

14.顺水推舟

这种方法是指,一旦失言,不妨顺着所“失”之“言”发挥下去,推出另一种意思来。这种办法往往能化拙为巧。

一位青年到女友家参加未来岳父的60岁寿宴。席间,他把未来岳父的年龄说小了一岁。他发觉后马上又敬了一杯酒,说:“我祝您老过一次生日年轻一岁,越活越年轻!”一席话把老人说得开怀大笑。

这位青年的机智在于,他没有为自己的失言而惊慌失措,而是从容不迫,顺着所失之“言”的意思推导出另外一种与此类似但却意义截然不同的说法来。有时不仅能弥补失言造成的尴尬,而且推导发挥得法还能不露痕迹,让人以为你本来就没有失言,本来就这么聪明而有口才!

15.半句道歉

这种方法来源于那句名诗:“犹抱琵琶半遮面”。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所以具有美感,是因为被琵琶遮掩的半面不为人所见,反倒给人留下了说不尽的朦胧与含蓄。同样,因失言而道歉的话也不必完全说出来,话留半句也会令自己摆脱难堪的窘境。

比如,说错了话之后,见到对方不妨用“对不起,我刚才……”或者“真抱歉,我这脾气……”或者“我这人……对不起……”等这样的话,双方都心照不宣,说错者很容易在这种吞吞吐吐的情况下得到谅解。用这种方式时,要切忌轻描淡写,切忌眼神游离,要显得真诚恳切,语言尽量迟缓,“对不起”这样道歉的话要语气稍重些,这样很容易冲淡那种浓浓的火药味,进而显出自己的诚意来。如果对方是老友,自然不忍见你那副面红耳赤、欲语还休的“尊容”,会很大度地一挥手:“算了!”如果对方是新相识,那也很容易因这残缺不全的半句话对你留下好印象,诸如老实、木讷、坦诚等。对一个如此老实的人,谁还会因一句无关紧要的错话而计较前嫌呢?

事实证明,在某些情况下,吞吞吐吐、话留半句的道歉与真诚坦率和盘托出的道歉一样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补救失言辞令。其妙就妙在一句“对不起”足可以把你方才说的错话全部掩盖起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迅速地完成补救使命,摆脱失言带来的尴尬氛围,挽回面子。

16.原话重复

有时,一些莫名其妙的口误确实很难采用某种技巧来加以补救,这时还有一个最简单、最诚实的办法,那就是撇开口误,重说一遍。这样做虽然不一定有最好的效果,但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况且修正错误是首要的,对方见你态度诚恳,也会理解和原谅的。

某军校女学员在一次演讲比赛中这样结尾:“总之,我们全队男同胞个个奋勇争先,都是铁骨铮铮的军中‘女丈夫’!”话音未落,她就意识到口误了,怎么办?她没有将错就错,而是认认真真地把结尾重新讲一遍,会场立刻掌声四起,既为她的精彩演讲,也为她勇于改正错误、一丝不苟的态度而喝彩、鼓掌。

17.词义别解

这种方法是指,在说错了的字、词上,利用汉语一词多义的特点加以巧妙别解——形成另外一种解释。

某位中年女性穿着一件黑缎子面料制作的旗袍参加一个舞会,人们都对她赞不绝口。只有一位心直口快的姑娘说了句:“穿这件旗袍老多了!”刚一出口,便觉失言,她从容地补上一句“真的,大街上穿这样旗袍的老多了,真漂亮!”果然,后边的话使女演员十分高兴。

这里,姑娘聪明机智地把人显得“老多了”的意思用穿这样旗袍的人“老多了”的意思一替补,既挽回了败局,又暗中称赞了对方很时髦,可谓匠心巧运!

18.分解合释

这种方法是指,对说错了的话的中心词逐字分解词义,然后合成原词,做出新的解释。

清朝大才子纪昀有一次在皇宫翰林院率众编辑正编汇《四库全书》,时值酷暑,纪昀脱衣光背伏案审稿。这时,乾隆皇帝从外面走来,穿衣服已来不及了,他一猫腰钻进桌下把桌布拉好。这一切乾隆全已看到,他直奔纪昀案旁坐下来。不一会儿,肥胖的纪昀听半天没动静,以为皇帝走了,便撩开桌布问:“老头子走了吗?”乾隆大怒道:“纪昀,不得无礼,你凭什么叫我‘老头子’?别的罪可恕,这个你要讲不出道理立即赐死!”机智的纪昀不慌不忙地答道:“‘老头子’三个字是大家公认的,非臣臆造。容臣详说:皇帝称万岁,岂不为老?皇帝乃国家元首,岂不为头?皇帝乃真龙天子,岂不为子?‘老头子’三字乃简称缩写也。”乾隆听后大笑说:“好个能言善辩的纪昀,虽苏秦张仪再生亦不及也。朕赦你,起来吧。”

上例中,纪昀就是把“老头子”三个字逐个分解后再合起来做出新的解释,巧妙精致,浑然天成。

19.颠倒语序

这种方法是指,将说错的话的语序颠倒过来,形成另一种解释。一个业余作者向某文学刊物投寄了一篇小说。有一天他来编辑部询问,一位编辑开口就问:“这篇小说是你写的——”“吗”字还未出口,他马上意识到失言了,连忙改口道:“我是说,这篇小说是你写你自己的吧!”把“你写”颠倒成“写你”。再加上“你自己”的重读强调,便把刚刚流露的对作者才能的怀疑、轻视的意思轻轻地抹掉了。

20.比喻生发

这种方法是指,在发觉失言之后,根据所失之言的内涵巧妙地用比喻加以重新生发、解释,掩饰失言所带来的不快、误解与愤怒,平息因此而生的风波。

司马昭与阮籍有一次上早朝,忽然有侍者前来报告:“有人杀死了母亲!”放浪不羁的阮籍不假思索便说:“杀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能杀母亲呢?”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大哗,认为他“抵牾孝道。”阮籍也意识到了自己言语的失误,忙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说,禽兽才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父就如同禽兽一般;杀母呢?就连禽兽也不如了。”一席话,竟使众人无可辩驳,从而使阮籍避免了杀身之祸。

其实,阮籍在失口之后,只是使用了一个比喻,就暗中更换了题旨,然后借题发挥一番,就巧妙地平息了众怒。可见,以喻说理,确是解脱失言带来的窘境的有效手段。!

本文网址:http://gaonandutanhuadeyishu.quwenyi.com/55128127.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quwenyi.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